如果要给年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符号,我想非新冠病毒莫属!
在我们很多人的映象里,病毒一定是有着丑陋、恐怖的外观的,但今年流行的新冠病毒,却是有着花一样的外观,美丽异常,因此也叫花冠病毒。
美丽的病毒不但会导致致命的肺炎,也可能导致严重的眼部疾病!
感染眼部的病毒,除了会对人的眼睛造成损伤、严重的导致失明外,有的还会在眼睛留下独特的印迹,甚至形成美丽的神秘符号,从而为我们早期发现和诊断眼部病毒感染提供帮助。
感染人眼最常见的病毒有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腺病毒(adenovirus)、肠道病毒(enterovirus)、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等,其中以疱疹病毒中的HSV、VZV两种对人的视力危害最大,而单疱病毒(HSV)感染人角膜引起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erpessimplexkeratitis,HSK)是最常见的角膜病,是导致人类角膜盲的首要因素。接下来就看看,这几种长期威胁人眼健康的隐形杀手如何谋杀我们的光明。
一、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
单纯疱疹病毒(HSV)是一种DNA病毒,人是其唯一自然宿主,也就是说,它只欺负人类,别的动物它不感染。HSV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大盗,蒙面大侠,人群中感染极为普遍,大多在婴幼期就被感染,但初次感染者90%以上为隐性感染,被感染者大多无明显症状,只有少数表现为口唇黏膜或皮肤局部的疱疹、耳前淋巴结肿大、全身发热等,极少数会引起疱疹性睑皮炎、滤泡性结膜炎、上皮型角膜炎。因此,单疱病毒就像是蒙面大盗一样于夜间侵入,然后长时间在我们的三叉神经节内潜伏下来,不会引起任何不适症状,其耐力完全可以与电视剧《潜伏》里面的余则成相媲美。一旦被感染者人体免疫力有个风吹草动,HSV病毒就会则里应外合,精准攻击人体最脆弱最宝贵的角膜,引发单疱病毒性角膜炎。病毒除了直接损害人体角膜,还会诱发角膜的炎症反应,导致角膜炎症性损害,常见的表现是眼部的红痛、畏光、流泪、视力下降。角膜各层均可出现损伤性病变,包括上皮型角膜炎、基质型角膜炎、内皮型角膜炎以及神经营养不良性角膜炎。当人体免疫力提高或经过治疗后,眼部大部分病毒被清除,少部分病毒再次返回到三叉神经节内潜伏起来,伺机作乱。如果不经过系统彻底的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将反复发作,使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并逐渐混浊变白,从而失明。因此,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估计全国约有近万因HSK而失明的眼睛。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上皮型HSK:约2/3以上的单疱病毒感染病例以损伤人的角膜上皮为主,可表现为点状、树枝状、地图状上皮损害,大多治愈后不留明显角膜疤痕,不影响视力,如反复发作或侵害到上皮下基质层,可导致角膜云翳,影响视力。
点状角膜上皮损伤树枝状角膜上皮损伤地图状角膜上皮损伤
2、基质型角膜炎:包括盘状角膜炎和坏死性角膜基质炎,前者主要以角膜中央基质盘状水肿为主要表现,多伴前葡萄膜炎和KP形成,后者主要以角膜中央基质溃疡坏死为主要表现。盘状角膜炎如果及时治疗,大多炎症会消退,角膜水肿消失,角膜恢复透明,治疗不及时则有可能留下角膜云翳,并诱发新生血管侵入角膜,导致角膜混浊加重。坏死型角膜基质炎大多因严重的炎症反应和基质坏死而出现角膜白斑、角膜新生血管而明显影响视力,严重的会导致角膜变薄、穿孔而失明。
盘状角膜炎坏死型基质角膜炎,角膜坏死穿孔并新生血管
3、神经营养不良性角膜炎:单疱病毒损害三叉神经,导致角膜感觉下降,营养障碍,从而出现经久不愈的角膜溃疡。
神经营养不良性角膜溃疡导致角膜溶解变薄,穿孔
4、角膜内皮炎:病毒损害角膜内皮,导致角膜后弹力层皱折,基质水肿,KP形成。
角膜内皮炎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的预防与诊治:
1、预防:由于人是单疱病毒的唯一宿主,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已成为了人体的常客,且其感染多为隐性感染,因此难以事先预防。针对HSK的预防主要是在出现角膜感染后,在预防复发上下功夫。一方面,患者自身要特别重视,当被诊断为HSK后,就可能会反复发作,因此,一旦出现眼部不适,就要想到复发的可能,及时治疗,防止对角膜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害。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很容易感冒,因此HSK多伴随感冒而发,如果感冒后出现畏光、流泪、视力下降等眼部症状,则要考虑到HSK的可能。平时注意劳逸结合,提高免疫力,减少复发的机会。对于多次复发的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阿昔洛韦进行预防,减少复发,避免因反复发作而损害视力。只要个人重视,治疗方案得当,是可以减少复发,避免失明的。
2、治疗:该病治疗要针对不同的分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总的原则就是:清除病毒,控制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药物以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等为主,糖皮质激素抗炎为辅,可口服阿昔洛韦1-2年预防复发。
二、水逗-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眼病
同单纯疱疹病毒(HSV)一样,VZV也没有动物储存宿主,人是唯一自然宿主。神经组织是其主要潜伏场所,皮肤是病毒的主要靶器官。VZV感染人有两种类型,即原发感染水痘(varicella)和复发感染带状疱疹(zoster)。水逗-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人往往有两个步骤,在儿童期初次感染引起水痘,恢复后病毒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三叉神经节中,成人在免疫力低下时,病毒再发而引起带状疱疹,故被称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后往往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不容易再被感染。带状疱疹患者早期局部皮肤感觉异常,搔痒、剧痛,进而出现红疹、疱疹,串连成带状,在躯干和面额部呈单侧分布,不过正中线,病程约3周左右,少数可达数月之久。民间常称为“蛇串疮、缠腰火丹”。本病在解放以前没有特效的办法,治疗非常困难,疗效也不佳,遗留后遗症的机会也非常多。所以民间流传着很多看起来非常奇怪的治疗方法,不要迷信民间疗法,医院诊治,现有治疗方法效果良好,并发症较少。笔者在临床上遇到许多患者采取民间土方治疗,比如刀斩草绳念咒法、墨汁涂抹法、草灰疗法等等,不但未能治好疾病,还延误病情,导致创面感染、眼睛失明等严重并发症。
VZV对眼组织损害较HSV更为广泛,眼部带状疱疹可引起眼睑炎、结膜炎、角膜炎、巩膜炎、虹睫炎、继发性青光眼、视神经炎、眼内、外肌麻痹、急性坏死性视网膜病变等一系列眼部病变,眼部带状疱疹感染大约有60%有角膜病变。相比单疱病毒,带状疱疹病毒虽然病情更重,但由于一旦患病就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很少复发,对视力的危害反而更小。
带状疱疹皮疹形态(网络图)头面部疱疹采用土法治疗(网络图)
1、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zosterkeratitis,HZK):HZK常见的有表层点状角膜炎、上皮下浸润及钱币状角膜炎、树枝状角膜炎、经营养不良性角膜炎、盘状角膜基质炎。HZK为头面部带状疱疹常见临床表现,常常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头面部带状疱疹初起时多为患侧头皮麻痒、疼痛,逐渐向额部及眼睑蔓延,同侧额部及眼睑皮肤面出现水疱皮疹,皮疹均分布于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区,不过鼻正中线为其特征之一。随后同侧眼睛出现畏光、流泪、眼红、眼痛、视力下降等症状,角膜出现损伤,严重者出现角膜溃疡、眼内炎、视网膜坏死等并发症。带状疱疹引起的神经痛非常剧烈,很多患者往往疼痛难忍,往往有在床上打滚或以头撞墙等举动。
带状疱疹钱币状角膜炎带状疱疹树枝状角膜炎
2、带状疱疹性角膜炎的诊治:带状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ZK)与HSK均属疱疹性病毒,治疗方案有相似之处,总的原则同样是:清除病毒,控制炎症反应,减少并发症。由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对神经损伤严重,因此其症状多较剧烈,不及时处理并发症较重,因此在抗病毒治疗上要更果断,用药量更大,对各种并症要早发现早处理。常用药物为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泛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视情况抗炎、神经营养及止痛对症治疗。大多数病人在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并发症也能得到有效控制,但皮疹区的神经受损往往难以恢复,长期存在局部皮肤麻、痛、痒等症状。
三、流行性角结膜炎(epidemickratoconjunctivitis,EKC)
流行性角结膜炎是由腺病毒引起的角膜结膜炎症,以结膜病变为主,同时伴有角膜上皮损伤。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结膜炎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接触性传染病,各个季节均可发病,但以春秋季节多见。起病急、症状重、双眼先后发病,主要表现为眼红、眼痛、畏光及大量水样眼分泌物。患者常出现耳前淋巴结肿大伴触痛。角膜上皮可见白色点状浸润,造成视力轻度下降。大部分角膜上皮病变在短期内可逐渐修复,恢复透明,极少数情况下,角膜浸润深入到基质层,引起基质混浊,形成角膜斑翳,造成永久性视力损害。该病以预防为主,当出现感染时要进行严格的接触隔离,患者的生活用品必须单独使用。患者触摸患眼后必须及时洗手再接触其它物品,与其共同生活的人,触摸面部、眼睛之前必须洗手,以防交叉感染。患眼可滴干扰素滴眼液、抗生素滴眼液,病程后期可适量滴糖皮质激素眼液以减轻角膜混浊。
四、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epidemichemorrhagicconjunctivitis,EHC)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70型肠道病毒(少数为肠道病毒中的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一种暴发性流行性的眼部自限性传染病,又称"阿波罗11号结膜炎"。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自然寄主﹐病毒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扩散。感染者的咽部和肠中有病毒存在﹐从粪中排病毒的时间较长﹐可持续几周,存在粪-眼传播可能。病毒在污水中存活的时间很长。
该病潜伏期短,往往只有18-48小时,因此暴发速度非常快。但该病有个好处就是具有自限性,所谓自限性就是自愈性,不经治疗大多也会在5-7天内自愈。主要临床表现为眼红、流泪,轻微异物感,耳前淋巴结肿大并触痛,一般不影响视力。眼红是其最主要症状,因病毒导致结膜微血管破裂出血而呈血红色,也被称为“红眼病”。“红眼病”是群众对传染性眼病的俗称,因其眼红而又有传染性而得名,包括急性卡他性结膜炎、流行性角结膜炎以及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等,此类眼病均经接触传播,不会经空气、呼吸或虫媒传播,勤洗手、不接触患者触摸过的物品是避免传播的主要办法。民间所说的对看一眼就传染上是不正确的,但“对看一眼就传染上”却形象表达了该类疾病的高度传染性。由于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具有自限性,并发症少,对人眼视力危害小,因此患病后大多无需特殊治疗,少数严重病例可局部点抗菌素眼液防止继发细菌感染。作为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的眼病,主要是要做好隔离防护,患者的生活用品必须单独使用。勤洗手是主要的切断传染途径的办法,患者触摸患眼后必须及时洗手再接触其它物品,与其共同生活的人,触摸面部、眼睛之前必须洗手,以防交叉感染。
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