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疱疹是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的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热疮”,最常见的部分就有牙龈、口腔外侧、鼻子、手指上等,还可能会累积眼部,或是私处……单纯性疱疹可不单纯啊,除了本身的一些症状外,最烦人的就是传染了!这可如何是好?且看正文!
单纯性疱疹多属热证。凡初发症急者,多属实热,其证较重,疼痛较甚;凡病久或屡发者,症状较轻而易复发者,多属虚热,灼痛较轻。结合单纯疱疹的症状特征和反复发作之性,体虚湿毒之气内染是产生该病的关键所在,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补虚为主。
临证时务求详问病史,明察症状,综合辨证,方不致误。
一、口疳01
心脾蕴热
初起口内肌膜出现许多成簇的小水疱,继之破溃成疮,融合成片,周围鲜红,灼痛流涎,患儿常因痛而拒食哭闹,伴口渴思饮,心烦不安,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泻心脾,佐以疏风散热。
导赤散合泻黄散化裁。
生地黄15g,淡竹叶9g,木通9g,山栀子1g,金银花15g,连翘10g,芦根15g,生石膏30g,甘草6g。
便秘者,加大黄9g;溲赤者,加车前子1g;口干欲饮者,加北沙参、麦冬、石斛各10g,亦可用凉膈散加减治之。局部可用板蓝根煎液漱口,清洁溃疡面。
0
虚火上炎
开始唇周或口内出现成簇小水疱,溃后成疮,融合成片,四周淡红,以痒为主,灼痛较轻,反复发作,病程缠绵,伴神疲、颧红,口唇干燥,恶寒发热,咽干口渴,舌质红而干,或花剥,脉细数。
滋阴降火,疏风清热。
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9g,黄柏9g,生地黄15g,牡丹皮9g,当归9g,玄参10g,石斛9g,人中黄6g,怀牛膝10g。
失眠较重者,加五味子、炒柏子仁各10g,同时亦可用锡类散、朱黄散、绿泡散等外敷。若外感症状重者,加银翘散或桑菊饮。
二、聚星障01
肝经风热
患眼卡涩疼痛,畏光流泪,抱轮红赤,黑睛点状浑浊,常伴恶风发热、咽痛鼻塞等,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祛风散热,退翳明目。
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0g,连翘0g,桔梗1g,薄荷15g,淡竹叶1g,甘草5g,荆芥9g,豆豉9g,牛蒡子9g,芦根1g,羌活9g。
风热之邪较重者,可加菊花1g、紫草1g清热解毒,赤芍9g、牡丹皮9g凉血止痛,柴胡9g、黄芩9g增强祛肝经风热之效;偏于风寒者,加防风15g、白芷15g祛风散寒。
0
肝火炽盛
患眼胞睑红肿,畏光流泪,干涩疼痛,白睛红赤,黑睛翳障加深加大,呈树枝状或地图状,常伴口苦咽干、胁肋疼痛,舌质红,苔黄,脉弦。
清肝泻火,退翳明目。
石决明散加减。
石决明15g,草决明15g,赤芍1g,青葙子15g,麦冬9g,羌活9g,栀子15g,木贼1g,大黄8g,荆芥9g。
大便秘结者,可加芒硝1g峻下通便;便通者,可去大黄、芒硝,加金银花1g、蒲公英1g清热解毒,蝉蜕1g退翳明目;小便黄赤者,可加瞿麦10g、萹蓄10g清利小便。
03
肝胆湿热
患眼胞睑肿胀,畏光流泪,泪热胶黏,抱轮红赤,黑睛呈地图状浑浊,久病不愈,常伴头重如裹、胸闷痰多、纳呆便溏,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清热除湿,明目退翳。
龙胆泻肝汤加减。
柴胡15g,泽泻1g,车前子1g,木通1g,生地黄1g,当归19g,龙胆草0g,黄芩1g,栀子15g,羌活9g,刺蒺藜15g,蝉蜕15g,甘草5g。
抱轮红赤明显者,可加黄连1g清热燥湿;黑睛肿胀者,可加金银花15g、秦皮10g清热解毒。
04
正虚邪恋
患眼畏光,干涩不适,黑睛生翳日久,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舌质红,苔少,脉细。
扶正祛邪,退翳明目。
玉屏风散加减。
黄芪15g,白术1g,防风15g,金银花15g,麦冬10g,菊花15g,蝉蜕15g,木贼10g。
眼干涩者,可加党参15g益气生津;虚火较盛者,可加黄柏10g、知母15g滋阴降火。
三、阴疮01
湿热下注
男性阴茎、冠状沟,女性阴唇、阴阜及阴道等处或兼臀股处红斑,上布芝麻、绿豆大小水疱,群集分布,间有糜烂、破溃、渗液、结痂,疼痛较剧,伴有烦躁、胸闷、发热,口燥咽干,小便淋沥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腹股沟压痛阳性,可触及肿大淋巴结。
清热泻火,利湿解毒。
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g,栀子11g,黄芩1g,生地黄1g,柴胡10g,木通10g,车前子10g(包),紫草10g,苦参15g,金银花1g,板蓝根10g,生甘草6g。
烦躁易怒者,柴胡加量,再加白芍15g;心烦失眠者,加远志15g,茯神15g。
0
邪毒炽盛
男性龟头、冠状沟、包皮,女性大小阴唇、阴道等处或兼臀股处红斑,少许水疱,约粟粒大小、肿胀。自觉瘙痒,搔之则疼痛,时有发热,头晕目胀,口苦,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清肝解毒,凉血消疹止痛。
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连1g,黄芩9g,黄柏9g,栀子1g,柴胡1g,赤芍1g,苦参1g,金银花1g。
兼见口干渴饮者,加生地黄1g,芦根1g;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g。
03
脾虚血瘀
外阴、肛门或兼臀股等处反复出现水疱,时愈时起,缠绵不已,红斑不明显,轻度疼痛,四肢酸楚无力,纳差腹胀,患处见水疱散在、糜烂、结痂、渗水,舌淡白,苔白腻,脉涩。
健脾助运,化湿活血。
参苓白术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黄芪15g,党参1g,土炒白术1g,炙甘草10g,茯苓10g,丹参15g,莲子10g,薏苡仁30g,砂仁5g(后下),桃仁10g,红花1g,当归尾15g。
兼见食欲不振纳呆者,加山药1g,麦芽8g;小便白浊者,加萆薢9g,瞿麦9g。
04
阴虚火旺
外阴、肛门或兼臀股等处出现水疱,水疱塌陷、糜烂、结痂、渗水,基底暗红,伴口干渴、唇干,舌干红,苔少或无,脉细数。
滋阴降火,佐以利湿。
知柏地黄汤加减。
知母0g,黄柏15g,干地黄0g,山萸肉1g,山药15g,牡丹皮1g,茯苓15g,泽泻10g,益元散10g(包),黄连10g。
心烦少寐者,加黄连9g,莲子心9g。
四、热疮(颜面、手等处)01
风热湿毒
口周或鼻旁周围、脸颊、手出现成群小水疱,基底潮红,灼热或微痒不适,伴发热、头痛、咽痛口干,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祛风清热,利湿解毒。
银翘散加减。
金银花15g,桑叶1g,菊花15g,连翘1g,牛蒡子1g,板蓝根15g,土茯苓0g,生地黄15g,茵陈蒿0g,麦冬15g,竹叶10g,甘草5g。
咽痛甚者,加马勃10g;头痛者,加白芷9g,川芎9g。
0
胃肠积热
水疱发生在口周、唇黏膜部位,或脸颊、手等处,伴口臭、胃纳差,脘腹胀闷不适,大便干结或稀烂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通腑清热,利湿解毒。
通腑利湿汤。
土茯苓15g,茵陈5g,枳实15g,大黄10g(后下),生地黄15g,紫草15g,鱼腥草0g,板蓝根0g,连翘1g,甘草3g。
大便稀烂不畅者,去大黄、生地黄,加火炭母15g,金银花15g,以助土茯苓、茵陈清利胃肠湿热。
03
肝经郁热
口周、面颊等处水疱每在经前或经后出现,伴有月经不调、心烦易怒、口干胁痛、月经量多而鲜红、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细。
疏肝清热,调理冲任。
丹栀逍遥散加减。
柴胡1g,郁金1g,茯苓15g,泽泻15g,牡丹皮10g,山栀子1g,香附15g,生地黄15g,赤芍10g,白术10g,薏苡仁0g,甘草3g。
经血量多有黑块者,则加桃仁9g,赤芍9g;兼胁肋胀痛、乳房胀痛者,加延胡索1g,青皮9g。
04
气阴不足
口周、鼻颊、手等处水疱反复发作,口干体倦,心烦少寐,舌红苔黄,脉细数无力。
益气养阴清热。
生脉饮加味。
太子参0g,麦冬15g,五味子10g,山药15g,薏苡仁0g,茯苓15g,丹参1g,石斛1g,知母1g,甘草6g。
兼大便干结者,加生地黄1g,玄参1g,麦冬1g;倦怠乏力者,加黄芪1g,白术1g。
本文选自《常见传染病中医证治荟萃》(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李鑫辉,刘富林主编)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
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责任编辑:小淇()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黄帝内经一聊就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