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疱疹性咽峡炎进入高发季,医生提醒:养成勤洗手习惯
夏季是多种传染性疾病高发期。最近,南海有幼儿园出现小朋友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的情况,小朋友因需要隔离所以无法上学。
刘女士的儿子在桂城读小班,她说近期班上有好多小朋友都病了。她的儿子小成也确诊患疱疹性咽峡炎,由于高烧不退,而且疱疹结脓,情况比较严重,医生建议留院治疗。
“他开始说刷牙的时候有些疼,胃口不太好。现在有一些一粒粒的,喉咙处好像溃疡了。”家长刘女士说。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早期症状为高烧,可以通过飞沫传播。夏秋季节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它主要侵袭1到7岁儿童,潜伏期2到4天,全身症状一般在4到6天后自愈。医生表示这种病具有自限性,通常只需要对症治疗,家长不需要过分担心。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集中在嘴唇的里面,甚至在嘴唇的外面,喉咙的深部的位置我们叫咽峡部这些地方出现疱疹。重症的小孩可能10%都不到,大部分都在门诊经过医生的判断处理以后都会好转。
医生提醒,平时儿童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少到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
2、泉州市卫计委发布提醒:手足口病高发期,宝宝可接种疫苗每年5月至7月,是宝宝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期。为科学预防手足口病,近日,泉州市卫计委发布手足口病防控核心信息,提醒广大家长们注意防范。
据了解,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常见血清型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血清型肠道病毒而出现多次发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痊愈。少数患者可出现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引起死亡。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饮具等物品或环境进行传播。发病人群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重症死亡主要集中在3岁及以下儿童。因肠道病毒无特异抗病毒药,以支持和对症治疗为主,早期识别重症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目前,我国自主研发上市的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相关手足口病发病、重症和死亡,对CV-A16等其他肠道病毒无交叉保护。接种EV71疫苗的接种程序。
同时,市卫计委提醒家长,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宝宝进食前、如厕后、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应洗手;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等;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接吻、拥抱等密切接触;为防止将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儿童应居家隔离至康复后一周。
欢
迎
关
注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