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痛的皮肤病带状疱疹

宣传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医药国粹

发挥中医药优势展示中医人风采

一个有温情、有特色的医疗   带状疱疹,俗称‘缠腰丹’,百姓对它已是‘耳熟能详’。这个病毒性皮肤病引起的皮疹,沿着浅部神经呈节段性分布,所以一般不会超过体表的中线,自然不会‘缠腰’。引起疼痛的皮肤病不多,带状疱疹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带状疱疹最具特征性的症状,就是所谓“灾难性疼痛”。

  引起这个疾病的罪魁祸首,其实就是一种幼年时期感染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多数受染者,不发生任何的病状,处于‘隐匿’状态,少数则发生水痘。不管哪种情况,只要病毒侵入人体后,就不出来了,躲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内三叉神经等的神经节的神经细胞内,长期处于‘瞌睡’状态,很是规矩,不到时候,决不‘惹是生非’。

  待到年岁逐渐增长,特别是进入老年,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劳累、感冒、患其他疾病,以及至今尚未完全搞明白的原因),引起你的‘抵抗力降低’,沉睡的它们,慢慢苏醒,大量繁殖‘后代’,于是病毒的数量迅速增多,沿着受到侵犯的周围神经纤维,前赴后继地逆向往皮肤进发,在皮肤上引起很多群集的水疱。因为总是沿着受损的周围神经分布,所以这些一团团的群集水疱,一定是呈节段性分布在身体的一侧。

  至于疼痛,那是因为受到病毒侵犯的神经节发炎、坏死引起的。多数带状疱疹患者,疼痛总是先于水疱出现。

为带状疱疹“惨痛”者支招

  带状疱疹疼痛的特点一是周期长,疹前、疹期和疹后三个疼痛期衔接;二是“先痛后肿”,“肿而又痛”;三是疼痛剧烈。倘病毒侵犯三叉神经的第一支或第二支,不但可引起眼的广泛损害性疼痛,而且还会出现剧烈头痛。

 缓解带状疱疹疼痛,首先,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痛药可以暂时缓解疼痛,服用维生素c及B群能够增强免疫系统及神经的功能,或可以服用离氨酸,这是氨基酸可能帮助抑制疱疹病毒的扩散。

  其次,切记切忌自己随便用药,因为用药不当会刺激皮肤,加重病情,延长治疗的时间。患者在家里可以用毛巾沾冷水敷疱疹患部。要避免高温,可以减轻疼痛感。

  再者,在治疗期间可多吃蔬菜水果饮食中应包含新鲜蔬果、啤酒酵母、糙米、谷类。清肠禁食很重要,可帮助减轻带状疱疹症状。

  另外,要小心保护患处的皮肤可以使患部接受短期的阳光。淋浴时,轻轻冲洗水疱部位,勿触摸或抓痒。避免一些止痛退热药,小心会延长恢复的时间。

  最后,还可使用双氧水,假如疱疹发生感染,你可以擦,一点双氧水,无需稀释,倒出后直接涂在患部即可。

“心绞痛”也可能是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疼痛的症状为什么会和心绞痛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当带状疱疹发生于胸部时,该病的前期疼痛会比较剧烈,但皮肤上却不会出现疱疹。

  疼痛是带状疱疹症状,与肺炎、胸膜炎、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很像,如累及左侧肋间神经,因此常常会被误以为“心绞痛发作”。目前,带状疱疹的诊断只能依靠视诊,用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带状疱疹症状很有特点,它是成簇的疱疹沿着体表一侧的皮肤周围呈带状分布。水疱一般只限于人体的一侧,不超越人体的正中线,数日后水疱干涸结痂而愈。带状疱疹神经痛症状发生在出疹前和出疹时,疼痛剧烈,难以忍受。

  带状疱疹疼痛的症状为什么会和心绞痛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当带状疱疹发生于胸部时,该病的前期疼痛会比较剧烈,但皮肤上却不会出现疱疹。另外,带状疱疹多见于老年人,如累及左侧肋间神经,在隔着衣服听诊误诊也不足为奇。更何况,老年人也是冠心病的高发人群。

  不过,带状疱疹有自限性,也就是说能够自愈。但如能早期作出诊断,使用合适的治疗方法,能缩短病程和缓解疼痛。另外,带状疱疹与水痘不同,它不具备传染性,所以无需隔离。

带状疱疹的疼痛不可忽视,需要特殊护理,否则可能给神经造成永久性损伤,甚至遗留带状疱疹神经痛。

医院皮肤病科在科室主任的带领下及全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多年来,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挖掘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和经验,充分地吸收和借鉴西医治疗皮肤病的经验,形成了以西医辨病中医辨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诊疗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科室已开展多种中医护理治疗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续加强中药泡浴,中药熏洗,中药涂擦,短波紫外线治疗,拔罐,针灸等等中医操作技术。

科室技术力量雄厚,不断引进多种先进的仪器和技术,配备紫外线光疗仪、短波紫外线治疗仪、皮肤毛发喷雾机、中药熏蒸治疗机等检查治疗设备。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银屑病(牛皮癣)、白癜风、痤疮(青春痘)、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扁平疣、寻常疣(刺猴)、激素脸(化妆品皮炎)、皮炎、湿疹等皮肤科疑难杂症,疗效独特,深受患者好评。

欢迎咨询皮肤科科室--

皮肤科门诊―

赞赏

长按







































关爱白癜风健康惠民活动
咨询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vwe.com/jbzd/1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