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研究进展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研究进展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是指疱疹临床愈合后疼痛持续一个月以上。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老年患者多见。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感觉神经节中休眠的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发生再活化,导致带状疱疹发作。通常表现为累及单个皮区的急性、痛性水疱疹,一般数周后可自愈。大约有20%的带状疱疹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报告有疼痛发生,15%的患者在发病两年后报告有疼痛发生。

PHN有着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此较易诊断,很少会成为疑难病例。PHN是一种复合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病毒侵袭外周神经并对其持续损伤的结果。在带状疱疹急性期可观察到从皮肤至脊髓的神经组织都会发生病理性损伤。

PHN相关的疼痛症状通常分为三大类:持续性自发性疼痛;阵发性枪击样、电击样疼痛;机械性痛觉超敏和机械性痛觉过敏。PHN尚无有效的对因治疗方法,治疗主要以促进神经损伤修复和功能调整为主,药物治疗是最基本和最常用的方法。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外用及口服两种。外用药物主要有5%利多卡因皮贴、0.%辣椒碱乳剂、8%辣椒碱皮贴;口服药物主要有阿片类镇痛药(羟考酮、吗啡)、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阿米替林、盐酸多塞平等)和抗惊厥药物(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

由于疼痛症状可能持续数年或终身,所以患者可能需长期服用药物。但又由于药物治疗存在诸多副作用,部分患者会因不能耐受被迫停药。在非药物治疗方面主要有神经阻滞和神经毁损治疗。神经阻滞主要以硬膜外腔阻滞、交感神经阻滞、神经丛阻滞、神经干阻滞和局部神经阻滞为主。神经毁损主要以周围神经、神经节和脊神经后根毁损为主,常用药物有无水乙醇、多柔比星等。近年来射频技术得到了更多的应用,与传统的化学毁损方法相比,具有定位准确、毁损范围可控性好和并发症少等优势。

此外还有物理疗法、针刺疗法、心理疗法等其他疗法,也可减轻PHN患者病痛,改善其生活质量。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PHN进行了大量研究,尤其是在新型药物的开发以及神经功能的调节方面,在其治疗观念和方法上都取得一定成果。本文就近几年PHN治疗研究的进展作一归纳,希望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

1.药物治疗

(1)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人体内重要的体液调节系统。该系统除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外,还可作用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EMA是一种高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拮抗剂,已有研究表明该药物具有镇痛作用。EMA的Ⅰ期临床试验已经证实高达mg的剂量对患者来说是安全的。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外科学及肿瘤学系疼痛研究中心Rice教授等进行了有关EMA的临床研究。例患者随机分配到EMA组(mg2次/天)及安慰剂组中,治疗28天,评估EMA的疗效、安全性、药代动力学。92例患者接受EMA治疗,91例接受安慰剂治疗。最后一周时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者疼痛较前明显减轻。32例试验组患者出现了56项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对照组中29例患者出现了45项不良事件。没有发现与EMA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在治疗后期,与对照组相比,EMA能够显著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对EMA耐受良好。研究表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拮抗剂EMA可能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型药物。

(2)加巴喷丁新型缓释剂:加巴喷丁属于抗惊厥类药物,是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acid,GABA)的类似物。目前加巴喷丁对PHN虽能达到较好的镇痛效果,但即释片消除的半衰期为5~7h,因为需分三次服药,小肠对加巴喷丁的吸收易达到饱和状态,降低机体对药物的利用度。即释片长期服用会有嗜睡、眩晕、周围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不能耐受放弃服用。加巴喷丁新型缓释剂属于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剂,该药可停留在胃内约8~10h,缓慢释放药物,易达到治疗量,保证缓慢可持续吸收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耐药性。研究显示每日mg的剂量可有效缓解疼痛且患者耐受良好。

近期AnitaGupta等研究显示新型加巴喷丁缓释剂的耐受性以及副作用的发生率似乎与年龄没有相关性,可用于高龄患者(≥75岁),药物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未来应用值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vwe.com/jbzd/11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