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腰火丹
带状疱疹是西医名称,中医称之为缠腰蛇或者生蛇、缠腰火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皮肤病,其临床特征是沿身体一侧的皮肤周围神经,出现簇集水疱并伴有神经痛。中医认为,此病是由肝胆火盛、外邪受毒邪所致。西医多采用对症、抗病毒、吃药、输液以及使用干扰素,中医则是口服中药泻肝火、利湿热为主。而我的老师治疗此病,不吃药、不打针,仅靠几根针、几根艾条,即可治愈带状疱疹的初期、中期,就是溃烂期、或是遗留下来的久治难愈的神经根性疼痛,配合刺血,同样可以彻底治愈。省著名画家戴老,几年前患上了“缠腰火丹”,起初腰部仅有几处簇集样红色皮疹,几天后开始起疱,迅速串成带状,向前后伸延,没有超过正中线,同时伴有患处带状刺痛。后医院皮肤科、内科专家予以中西药治疗近两个月,虽说疮面缩小,但创面溃烂流水,却久治不愈,再加上神经根性疼痛,把戴老折磨的夜夜不能寐,日日烦躁不安,万般无奈,走投无路,医院的业务院长是他的好朋友,可以让他想想办法。于是,在张院长的委派下,由我前去为他进行中医针灸治疗。对他久治不愈的溃烂创面,我按照恩师传教的方法:第一步,创面常规消毒、清创,祛除腐烂组织。第二步,针刺大椎、委中、曲池、三阴交穴以泻热解毒、通经活络。第三步,清艾条熏灸创面40分钟,以消炎、止痛、活血化淤。如此治疗,每日1次。经过3次治疗,疮口缩小,创面干燥,疼痛减轻。1周后,创面结痂,但局部仍有轻微疼痛。于是在原穴的基础上两侧轮换针刺,继续以艾熏治疗。前后共治疗10余次,干痂脱落,神经根性疼痛消失,诸症痊愈。为此戴老高兴地泼墨一幅仕女图赠与我说:王医生,这幅画是我发自内心对中医针灸术的认可和对你的感谢,我没有想到,这久治不愈的带状疱疹性溃疡,中西医药都难以解决的病痛,给你用传统的针灸术10余天就治愈了,看来咱们祖国的医学宝库里神奇的疗法还是挺多的。现在很多人不相信中医,其实以前我对中医的信任度也不高。但通过这次得病,通过中西药的体验,也通过你的治疗,我对祖国医学的看法完全改观,还是我们老祖先的方法有用,你不承认还不行!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非常多,现在我们来说说隔蒜灸。隔蒜灸,又称蒜钱灸。本法首载于晋·《肘后备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则最早见于宋陈自明的《外科精要》。古人主要用于治疗痈疽,宋代医家陈言在所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四中有较详细的论述:痈疽初觉“肿痛,先以湿纸复其上,其纸先干处即是结痈头也……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壮,即换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时方住。”该书还提到另一种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饼灸:“若十数作一处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饼铺头上,聚艾于饼上灸之”。在明《类经图翼》中又作进一步的发挥:“设或疮头开大,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钱,同捣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饼,置毒上铺艾灸之”,发展成隔蒜药饼灸法。现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袭古代,有医者将其发展为铺灸;在治疗范围上则有所扩大,如用以治疗肺结核及疣等皮肤病证。操作方法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两种。1、隔蒜片灸:取新鲜独头大蒜,切成厚约0.1~0.3cm的蒜片,用针在蒜片中间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壮后换去蒜片,继续灸治。2、隔蒜泥灸:以新鲜大蒜适量,捣如泥膏状,制成厚0.2~0.4cm的圆饼,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选定之穴区按上法灸之。首先呢,我们艾灸选用的大蒜,尽量选用紫皮独蒜。第一是因为紫皮独蒜味重力猛,疗效好。第二是因为独蒜个头大,用蒜片灸时比较容易切片扎眼儿。我们把大蒜横切成大约三毫米的片状,然后用牙签在上面扎眼儿。在不会把蒜片扎散掉的情况下,尽可能扎密集一些,因为艾绒的药力和艾烟以及热量,都要靠这些细小的眼儿下传至穴位。然后我们用蒜片把出疱疹的地方围起来,在每个蒜片上放搓成宝塔状的艾绒,每天灸一到两次就可以了。一般我们从三壮开始,也就是第一次,每个蒜片上灸三壮。如果没有异常反应,比如起水泡之类的,下次就加到五壮。一般最多七壮就足够了。戳原文,选购艾灸用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