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医生了解疱疹性咽峡炎

随着小神兽们逐渐回笼,小神兽们生活习惯和环境的改变,机体抵抗力下降,导致近期门诊发热宝宝增多,以“疱疹性咽峡炎”居多,“疱疹性咽峡炎”是何方神圣呢?大家跟随开封市妇幼保健院儿科门诊郭兰萍主任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一、病因: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大多数由柯萨奇病毒所引起,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也可导致此病。不同年龄组的人群都可感染该病,但常见于低年龄组儿童。以1~7岁多见,特别常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因为这一年龄段儿童的固有免疫功能发育还不成熟。二、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患病的宝宝和隐性感染者,都是该病的传染源。其中,流行期轻症患儿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粪-口传播。粪便带病毒时间长、量多,传染性更强。污染的手也是传播媒介,尤其是在儿童之间。人与人之间,可通过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口腔疱疹液,或者被分泌物、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和物品等传播。三、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多为2~4天,最初的症状通常为发热及咽痛,咽痛严重时可影响吞咽。发热大多数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也可高达40度以上,甚至出现惊厥。大多数患儿的发热持续时间为2~4天。疱疹性咽峡炎会出现哪些症状?咽痛、流涎:小婴儿主要表现哭闹、流口水、不爱吃饭,大一点的宝宝会说喉咙痛。检查时可以看到咽部充血,并散在灰白色疱疹,疱疹四周绕有红晕,溃破后会形成黄色溃疡;发热:可突起发热,一般为低热或者中度发热,症状严重的也可高达40度以上甚至出现惊厥。大多数发热持续2~4天;头疼,腹痛、严重者出现呕吐;食欲不佳、肌肉疼痛、疲劳乏力。四、疱疹性咽峡炎是如何进展的?疱疹性咽峡炎的全身症状和咽部体征,一般4~6天就能自愈。绝大部分疱疹性咽峡炎恢复都较好,不会留下后遗症,偶尔会并发腮腺炎。儿童的呼吸道黏膜柔嫩,容易受到各种刺激(寒冷、刺激性气体等)而发生充血、肿胀甚至炎症反应,因此如果没有及时诊断治疗,有可能出现病情加重或者并发症(例如脑炎、心肌炎、肺炎等)五、治疗:疱疹性咽峡炎属于肠道病毒感染,对于肠道病毒,目前缺乏有效特定的抗病毒药物,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即可。没有继发细菌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对于不能进食的患儿,可酌情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具体措施包括:注意休息:有助于提高宝宝免疫力、恢复体力。同时居家隔离,至少1周后才能上学或与其他小朋友接触。注意体温变化,酌情使用退热药:发热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高热惊厥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因此,患儿应及时给予退热药物治疗。当体温在38.5℃以上,或者伴有明显发热不适时,可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咽喉疼痛时,可酌情使用含2%利多卡因的气雾剂等喷喉药物,或者用冰硼散、锡类散等吹播到咽部,从而缓解咽部症状;口腔溃疡处还可以涂抹鱼肝油等;饮食要柔软、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牛奶、蛋羹)温度不太高的食物为主,注意保证营养。六、预防:加强隔离: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不要去上学。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此外,家长在接触患儿前后、给患儿更换尿布和处理大便后都应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多通风:定期打开门窗等,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同一室内的人数不要太多,避免拥挤,尽量避免吸烟,避免患儿继发感染;疾病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场所,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加强消毒:肠道病毒不耐高温。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消毒方式有水煮沸、热水浸泡、消毒剂消毒、紫外线灯消毒、漂白粉消毒等;疫苗接种:大范围人群的免疫接种可建立起群体免疫,减少易感儿童的病原暴露。

供稿:院儿科

编辑:院办公室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vwe.com/jbzd/12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