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治疗皮肤病的激素类药膏种类比较多,其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也较多。很多患者对此并不十分了解,随便滥用激素类药膏,往往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皮肤用药的常见误区以及皮肤用药的真相。
日用品≠药品,可能藏着过敏源
大夏天被蚊子叮一下,起了个蚊子包觉得痒,于是先拿风油精涂,没有效果再换花露水、皮炎平,结果是蚊子包反而红肿加重了,医院来求助医生。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其实是因为这位患者对薄荷过敏。而他所用的几种药,其中都加入了薄荷作为止痒的成分,所以本来一个蚊子包不是大事,几种药一上,反出了问题。当你吃下、摸到或者吸入某种物质时,身体会产生过敏的反应,这就是过敏。导致这种反应的物质就是过敏原。
给大家提个醒:再常见的药物、看起来再无害的日用品,都可能藏着过敏源。过敏源千奇百怪,医院的过敏原测试并不能揪出所有的“疑犯”,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留个心眼,在用药前也需要浏览一下成分,如果有禁忌,则尽量避免接触。
皮炎平并不能“通吃”皮肤病!
有个小伙子长了股癣,本来用对药并不难解决,但小伙子自己在药店买了一支皮炎平来擦,结果是擦来擦去,股癣不见好,还一圈圈“长大”,显微镜下检查发现大量菌丝。
对于一些并不严重的皮肤问题,消费者可能自己在药店买支药膏来擦,像“皮炎平”这种药名,就非常具有迷惑性,消费者可能以为这一支药膏就能解决所有“皮炎”问题。
实际上,皮肤问题就算再“肤浅”,其原因也是多样的。不同的病因,选择治疗的药物也不一样。比如毛囊炎、脓包疮等细菌感染,需要使用一些抗菌的外用药;股癣、手足癣等真菌感染,则需要抗真菌的药。
如果是单纯性疱疹、带状疱疹等病毒引起的皮肤疾病,前两种药擦再多也没有用,需要抗病毒的外用药。大家熟悉的皮炎平以及艾洛松等乳膏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对症治疗一些非感染性皮肤问题,比如湿疹、神经性皮炎等等。
但同时,它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用于真菌感染皮肤病,容易导致病情加重,药膏中的成分还容易成为真菌的“肥料”,给真菌生长提供养分。
药物的过敏会“潜伏”很久!
因为受凉吃了几颗感冒药,结果几天后身上起几个红点点,擦了药膏没有用,再过了几天,红点点“发飙”一样疯长,变成了大片大片的红疹,迅速占领了各处皮肤,甚至连嘴唇都没幸免。
红疹不停剥脱,全身找不到一块好皮,高烧,脏器衰竭——这是极为严重的重症药疹,甚至会危及生命。药物过敏,一般是难以预测的。即使是青霉素的皮试,也只能保证不发生致命的过敏性休克反应。
药物的过敏反应,可能会在用药后1-2周才显现出来。轻症的也许就是起点红疹子,痒,自己会消退,严重的可能像上述病例一样造成生命危险。临床上医生还会遇到患者有过敏反应了,但是并不记得自己吃过什么药,医生反复提醒才回忆起来。
对此,医生提醒,用药无小事,所以患者最好使用药物都要有意识地记一记,一旦出现延迟性的副作用,医生也容易揪出“元凶”,治疗少走弯路。
皮肤病“断根”?没那么容易!
“医生,我这皮肤病是什么引起的啊?”“医生我这皮肤病想要断根,该怎么办啊?”这是看诊中患者常问的两个问题。有些疾病是一眼就能诊断的,比如体癣、股癣;有些疾病表现类似,但诊断可能千差万别,比如同样是红皮病,可能是牛皮癣,可能是内脏上疾病引起的,也可能仅仅是特发性的找不到原因。
明确病因的开药相对简单,可以对因治疗。不能明确病因的,医生只能对症处理,也许能解决问题,也许病程发展中能确定诊断,诊断治疗过程总走点“弯路”是常见的。
目前的疾病,明确是单一病因的连5%都不到,而且多是传染病。像皮肤病这种,幕后多个“推手”的情况太多了。即使只是长个痘痘这样的小问题,想要“断根”也不是那么容易,更勿论其他疾病了。
一点点激素,不是大问题!
对待激素的态度,患者常常走向两极。要么“心大”到长期激素药膏抹脸,抹出激素依赖性皮炎;要么对激素极为抗拒,拒用任何含有激素的药膏,宁愿自己各处找偏方来试。
激素犹如洪水猛兽?需要知道的是人体本身就含有各种激素,这些激素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以大家相对熟悉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强的松”为例,我们的人体中,大概就有3片“强的松”的量。
日用的药膏在皮肤上局部抹一抹,吸收的量对整个人体来讲是微乎其微的,不需要太紧张。只是在皮肤较为娇嫩的脸部、外阴、乳房等处,使用要比较小心。
同一种激素,不同药膏有不同的剂量选择,医生会根据病情需要来选择,日常皮肤疾病,最低剂量就差不多了;内服的激素,有时是为了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是救命用的。
完
往期推荐
“红鼻子”是如何造成的?
史上最全痘痘图文解说,抓紧收藏!
痤疮=毛囊炎?该如何正确区分?
夏季脸部如何控油?你知道皮肤病专家面诊有多重要吗?
图文来自网络,如侵删。
“阅读原文”在线预约挂号
右边给我一朵小花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