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防治

天气慢慢暖和,细菌、病毒也蠢蠢欲动。手足口病高发期正大踏步地到来。

每年的4-9月都是儿童手足口病流行高发期,主要高发人群为5岁以下婴幼儿,其中以1岁-3岁的幼儿数量占比最多,而且每年都会有重症病例出现。

一到这个季节,宝妈们就要开始紧张起来了!手足口病传染性极强,通过飞沫空气就能传播。也就是说,如果幼儿园里有1个宝宝患上了手足口病,就很容易导致一个班甚至更多人感染。

那么,妈妈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呢?一旦感染,又该怎么办呢?

了解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症状有嘴巴疼、拒食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

和感冒一样,手足口病也是自限性疾病,多数孩子一周左右自愈;但也有少数孩子患手足口后会引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孩子的病情发展迅速,可能会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尚无特效疗法。

主要症状如下:

1、初期,发热,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伴有嘴角痛、咽喉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等症状,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妈妈们也很容易混淆。

2、再过1~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臀部和口腔内颊部、舌、口唇内侧等处可出现红色斑点,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疼痛异常。

因此,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常因嘴痛而影响吃奶、吃饭、说话、哭闹不安。

与口腔溃疡的区别

手足口病发生以后,孩子的口腔内会出现溃烂,和口腔溃疡的症状极其相似,所以我们应当了解相关知识,将这两种疾病区分开。

1、部位:口腔溃疡往往仅限于口腔部位和咽喉,手足口病则广泛发生在皮肤粘膜移行的部位;

2、一般的口腔溃疡是疱疹病毒引起,以溃疡为主,而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所致,以疱疹为主,但临床表现上有时很难分。

3、在发病年龄上,手足口病一般易发于儿童,口腔溃疡则是任何人都有可能患病。

4、手足口病的症状是手心脚心口腔都有小红疹而且伴有发热现象。口腔溃疡的症状就是口腔和喉咙有小红疹大多不发热。

5、口腔溃疡又称“口疮”,一般不会传染,而手足口病容易传染,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如何治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无特效药,只能服用一些抗病毒药物和多喝水来缓解症状,也可以通过食疗或营养治疗的方法来促进疾病好转。

食疗方:三豆汤

手足口病,从中医角度来讲,主要是因为热毒和湿毒引起的。如果孩子除了出现皮疹,还伴有呕吐腹泻的症状的话,就属于湿毒性的手足口病;如果大便硬、不吃东西、溃疡比较严重的话,就属于热毒性的手足口病。

三豆汤,即用赤小豆、绿豆以及黑豆煮成的汤。

操作上非常简单。在煮之前将这三种豆清洗干净。然后用水浸泡1-2小时,然后再捞起,放入开水中煮半小时即可。(为了小孩的口感,还可以添加一些葡萄糖、冰糖进去)

三豆汤是常用的祛湿良方。绿豆有清热解毒的作用,赤小豆利水祛湿,虽然形态和功效和红豆相近,但赤小豆的祛湿作用比红豆强很多。黑豆解表清热。它们堪称“祛湿毒三剑客”。不管是对湿毒性的还是热度性的手足口病,都非常适用。

营养治疗:多摄入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硒、锌等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的营养素。

蛋白质:当机体遭受病毒侵袭的时候,人体产生的抗体(免疫球蛋白)实际上就是蛋白质,蛋白质能够中和某些感染因子,杀灭病原菌并将其排出体外。发烧的时候比平时需要更多的蛋白质,摄取了足够的蛋白质,便可使人体内的抗体数目在几天之内增加倍之多。

维生素A、维生素C:是对抗病毒的第一卫士!可以防止病毒的繁殖和复制,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帮助减轻症状并缩短病期。

抗氧化物:多摄入抗氧化剂每天补充大量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锌等抗氧化剂的食物,能把侵入身体内的细菌、真菌、霉菌、病毒等危险物像“扫雷”一样统统地清除干净。

康贝尔免疫多维蛋白质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等多种微量元素,可以抑制多种病原菌和病毒繁殖,减轻各种疾病症状,促进疾病好转和康复。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而益生菌是肠道的守护神,它可以改善肠道环境,激活肠道中的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促使它们发挥免疫作用,杀灭肠道中的各种有害细菌和病毒,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补充:单纯性的口腔溃疡也可服用B族维生素和锌这类营养补充剂来缓解症状。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普遍易感染,做为家长,如何预防你的宝宝得手足口病呢?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洗手液或肥皂等给孩子洗手,不要让你的宝宝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家长要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

看护人员接触孩子前、替孩子更换尿布、处理孩子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避免接触患手足口病的儿童,本病流行期间不要带宝宝到人群聚集、空气流动差的公共场所。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并勤晒衣被。

宝宝出现相关症状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vwe.com/jbzd/138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