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中医称为“缠腰火龙”、“缠腰火丹”,俗称“蜘蛛疮”、“蛇丹”。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泡,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伴有明显神经痛。初次感染表现为水痘,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免疫功能减弱可诱发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再度活动,生长繁殖,沿周围神经波及皮肤,发生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患者一般可获得对该病毒的终生免疫,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可多次出现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1.前驱期: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感,持续1~5天,亦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2.发疹期:患处常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水疱内液体清亮,水疱周围有红晕,各簇水疱群之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神经呈带状分布,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3.发病特点: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疼痛可为钝痛、抽搐痛或跳痛,常伴有烧灼感,多为阵发性,也可为持续性。
病程一般为2--3周,老年人3--4周,水疱干涸、结痂脱落后可留有暂时性淡红斑或色素沉着。
发病原因
本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好发于春秋季节,成人多见。病毒通过呼吸道粘膜进入人体,经过血行传播,在皮肤上出现水痘,但大多数人感染后,不出现水痘是为隐性感染,成为带病毒者,此种病毒为嗜神经性,在侵入皮肤感觉神经末梢后,可沿着神经移动到脊髓后根的神经节中,并潜伏在该处,当宿主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感冒发热,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恶性肿瘤时,病毒又被激发,致使神经节发炎坏死,同时再次激活的病毒,可以沿着周围神经纤维再移动到皮肤发生疱疹,在少数情况下,疱疹病毒可散布到脊髓前角细胞,及内脏神经纤维,引起运动性神经麻痹,如眼面神经麻痹,以及胃肠道和泌尿道的麻痹症状。
带状疱疹危害性
1.可产生明显疼痛,影响正常生活。皮损恢复后,还可能遗留长久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2.发生在特殊部位,若不及时处理,可造成严重后果。如眼部带状疱疹,可损伤角膜,引起视力损害。耳部带状疱疹,可能损伤听力或出现内耳功能障碍。
3.免疫力低的患者,由于缺乏对病毒的抵抗力,病毒会通过皮肤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容易出现播散型带状疱疹,导致严重的全身症状,如发热等,还会引起器官系统损害,如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病毒性肺炎等可能致死的严重带状疱疹并发症。
4.皮肤护理不当,可发生感染。
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是带状疱疹临床治疗的常用药物,能有效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减少新皮疹形成,减少病毒播散到内脏。应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开始使用,以迅速达到并维持有效浓度,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利巴韦林。
2.镇痛治疗:对于轻中度疼痛,可以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等。带状疱疹发作期间轻中度急性疼痛是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用消炎镇痛药可进一步降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率,还可改善患者日常活动与睡眠,提高生活质量。
3.营养神经类药物:对缓解神经炎症和神经痛有一定帮助,常用甲钴胺、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
4.清热解毒药:中成药不当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病毒感染的带状疱疹也有很好的疗效,常用的有清热散结片、蒲地蓝消炎片、清热解毒片、牛黄解毒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治疗一般用一种抗病毒的西药如“阿昔洛韦分散片”和一种中成药如“清热散结片”及营养神经类药物如“维生素B1片”会痛的话就加消炎镇痛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等配合一起治疗)
5.外用治疗药物
以干燥、消炎为主。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等搽患处。眼部可外用3%阿昔洛韦眼膏、碘苷滴眼液。禁用复方醋酸地塞米松乳膏、氟轻松软膏等含糖皮质激素制剂的药物外用。
饮食建议
1.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以肉类、蛋类、新鲜水果、奶类等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为主。
2.多食新鲜水果蔬菜。
3.鼓励进食,不能因为疼痛影响食欲就不吃饭。
饮食禁忌
1.少食煎烤、油炸食品。
2.忌鱼腥虾蟹、鸡、羊肉等食物。
3.忌辛辣、刺激性食物。
4.戒烟、酒。
本文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结合医学书籍和网络资料撰写而成,如有使用不当的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