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及愈后神经痛

一、辨治思路

带状疱疹又称“蛇串疮”、“缠腰火丹”等,与风火、肝火、湿热等有关。病因不离内外。内因肝、心、脾、肺失调而内火炽盛;外因温毒等邪入侵而邪火熏灼。内外相合,致使肌肤红痒热痛。若日久失治,旺火久郁,一方面可以耗气伤阴,使正虚邪恋;另一方面可以凝炼津血,使瘀血内停。亦有仅因正虚而邪盛不退,迁延不愈成为久病的。所以此病的治疗,在急性期,要内调脏腑,外清温毒;而后遗症期,当以补虚祛邪、活血通络为主。

此病的病位多在胁肋,为肝经所循,且疱疹多呈小水泡状,红痒热痛,发病前或可有情志不遂,故临床多从肝经湿热论治,施以龙胆泻肝丸。但身体其他部位发病的也不少见,如头面、四肢等。可见此病内因并非仅与肝有关,有时也与心、脾、肺等有关。如发于四肢,源于脾湿化热等。所以我们需要结合发病部位和具体脉症来调脏腑,除内因。此病外因是感受风温疫毒等邪。西医认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多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感染后可潜伏于脊髓后根和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遇感冒或劳累等引起免疫功能减退时,病毒可被激活而发病。此病毒可以理解为外来之毒邪。像金银花、连翘等都可以应用,但我更喜欢用紫草、大青叶等。此二药作用相对明显,且尤善清肌肤之热毒。

此病有后遗症者多发生于老年人或体弱患者,这说明与虚有关。实际上正因为正气不足,余毒才会肆无忌惮,使疾病迁延不愈。西医也认为多数病毒感染性疾病,一旦自身免疫功能降低,病情则易复发或加重。可见,补虚何等重要。此病之虚多见气虚和阴虚。这些虚证既可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亦可是病情发展的一个自然趋势(邪火久居,耗气伤阴)。气虚明显时可以重用黄芪扶助正气,使抗邪有力而愈病;阴虚明显时可以重用白芍和甘草养阴生津,改善内环境,促进病情好转。当然,运用之法要根据病情的需求而定,也就是说要通过辨证。

久病入络,久痛入络,在此病里表现得很突出,所以活血通络之法是众所周知的治疗方法。然而,有时效果却并不理想。原因是:气虚推血无力可能是导致瘀血内停的原因之一。妄投活血药可以耗气伤血,加重气虚;另外,此病多与火相关,日久脉络必然枯涩,这可能导致疼痛,抑或可导致干血内结而无法剔除。所以我个人认为,活血通络在补气的基础上才会运行有力,在养阴生津的基础上才会滑润易通。通络之品,宜在全蝎、蜈蚣、地龙中选,剂量大小可酌情而定。

除了用药之外,针灸、拔罐、外敷药对此病也有很好的效果,建议联合应用。

二、用药心得

l.栀子

带状疱疹,干者红赤,作痒发热,多属心肝火盛;湿者黄白,作烂流水,多属脾肺湿热。不论哪种证型,均与热有关。临证应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以及脉症所指示的归经不同来选药。例如,发在胁肋部属肝经,用龙胆草等。然而,栀子可清一身之火,不论何经何络,不论新病温毒还是久病余毒,皆可清解之,故我每方必用,多与大青叶、紫草等配伍。

2.地龙

心、肝、脾、肺之火内盛,又受外来风火邪毒侵扰,两阳相合,其火炎炎。津血受其熏灼,必致津伤,血瘀于络,故而作痛。地龙能活血通络,又能清热,力大效宏,且一药多用,为我治疗此病的常用药。

3.黄芪

带状疱疹愈后神经痛治疗较为棘手。此多属热、湿、毒邪蕴结肌肤,脉络受损,瘀血阻滞,不通则痛。中老年或体虚患者往往病去而正气受损,无力推动瘀血,故缠绵难愈。还有就是正虚邪恋,正气不足,不能鼓邪外出,余毒未清,也可使病情缠绵不愈。黄芪与活血药地龙等同用,可使气充足而推血有力,与扶正药蜂房等同用,可使正气充足而鼓邪外出。我的经验是,黄芪剂量要大,否则效果不会太明显。还有,如果患者阴虚或火旺,一定要配伍滋阴清热之品,否则有助火之嫌。

4.白芍,甘草

火邪久郁,易导致津伤血瘀。津液不足,则络干而涩,再受邪火熏灼,故而灼痛难忍;血瘀于络,被火灼成干血,更滞于经络,不通则痛,故而刺痛难忍。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滋阴生津,润络止痛,干血得润则瘀易祛,五脏得润则火易清。且甘草又为解毒良药,白芍又为凉肝之品,二者合用为止痛良药,治疗此病,甚为合适。

5.蜈蚣,全蝎

此二药针对久病顽疾、久瘀顽毒有殊功,远非他药所能及。蜈蚣搜风攻毒,走窜之力最速,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其性微毒而善解毒,又能增强体质,从而促进疾病痊愈。全蝎能窜筋透骨,开气血之凝滞,并解毒医疮,祛风止痛。二药合用则所向披靡,顽疾亦可获愈。对体质虚弱者,需重视补虚。

三、辨证施药

1.肝胆湿热

胁肋皮肤可见丘疱疹,疱壁紧张,局部灼热刺痛,影响睡眠,多伴口干苦,溲赤便秘,舌边红,苔黄厚,脉弦数。用药可选龙胆草、栀子、泽泻等。

2.脾肺湿热

皮肤水疱成群出现,状如绿豆,疱液混浊,甚则溃破、糜烂,局部痛痒,渴不多饮,腹胀便稀,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数。用药可选瓜蒌、茯苓、薏苡仁等。

3.气滞血瘀

皮疹消退后疼痛长期不止,入夜尤甚,舌紫暗,有瘀斑,苔白,脉弦细涩。用药可选元胡、地龙、全蝎等。

4.气虚瘀血

患处疼痛日久不愈,劳累后加重,平素乏力气短,食少纳差,舌淡红,脉虚。用药可选黄芪、白术、鸡血藤等。

5.阴虚津亏

患处疼痛隐隐,但无休止,平素潮热口渴,心烦失眠,咽干尿黄,舌红,脉细数。用药可选白芍、甘草、麦冬等。

四、验案选粹

1.李某,男,49岁

右胁肋皮肤灼热刺痛1个月。

患者1个月前不幸患上带状疱疹,从患病时就一直坚持治疗,曾用过阿昔洛韦等抗病毒药以及维生素B族等,外用各种药膏,疱疹已经干燥结痂,但疼痛反而严重。疼痛时有针刺、火灼感,入夜最为明显,经常彻夜不眠。现精神委靡,咽干唇燥,口渴喜饮,自觉面热心烦,有时乏力,右侧胁肋处疱疹已经干燥结痂,病变范围呈条索状,前至胸前右乳下,后至右侧肩胛骨下,灼热刺痛难忍,舌红苔少而干,有裂纹,脉细涩。

诊断:带状疱疹。

处方:白芍60甘草15麦冬30鸡血藤30黄芪30地龙30丹皮20赤芍20乳没各10全蝎(吞)4紫草20连翘20龙胆草10。

另外青黛、雄黄等份,醋调外用,日3次。

服药7剂后,症状有所减轻,效不更方。继服14剂,其间发作频率逐渐减少,最终疼痛不再发作。

[体会]患者阴虚体质,虚火炎炎,加上温毒之邪滞留肌肤,邪火熏灼,使津伤血凝,故瘀血凝滞,脉干涩而疼痛难忍。方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配麦冬滋阴增液,润络止痛,同时滋润干血,使瘀血易化,再配地龙、乳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通络,使瘀血除;久痛入络,故加全蝎入络搜邪止痛;火邪久郁,必然耗气,而见乏力,故用黄芪补气,同时使血行有力,并能健脾开胃调免疫;紫草、连翘、丹皮等清解余毒;龙胆草引经。全方滋阴增液,凉血祛瘀,扶正祛邪,伍入虫药搜剔,功专力宏,故获显效。另外,外用药也功不可没。

2.王某,女,51岁

双腿外侧皮肤作痒疼痛1年。

患者1年前双腿出现散在性疱疹,开始发痒,后至疼痛,并越来越多,融合成片,右侧明显严重,当时被诊断为带状疱疹。经治疗后略为好转,但未获根除。此后经常发作,发时疼痛,有时比较剧烈,有时轻微,有时伴有瘙痒,每于劳累或感冒后容易复发,多种方法治疗未获根除。患者常觉乏力倦怠,稍作运动便气喘吁吁,平素易感冒,右侧大腿患处有色素沉着,有痂,无溃破,舌暗淡,有瘀斑,脉弱。

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处方:黄芪蜂房20白芍20甘草10鸡血藤30乳没各10地龙30蜈蚣3白鲜皮20连翘20紫草20怀牛膝10。

同时配合艾灸患处。

方剂基本不变,连服30剂,服药期间逐渐好转。停药1年,疼痛未作。

[体会]患者乏力气短,不耐劳作,此乃气虚之证。正气虚于内,无力鼓邪外出,故余邪留恋而成久病;邪毒损及脉络,形成瘀血,不通则痛,气虚推血无力,故久痛不愈。方中大量黄芪大补元气,配蜂房补阳,能使气充于内,从而鼓邪外出之力倍增,配鸡血藤、乳没、地龙等活血,能使气贯血中,推血之力倍增,配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止痛,并能防黄芪性温助热,热从燥化;蜈蚣为虫类,性善搜剔,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与蜂房合用,则善祛风散邪,攻毒逐瘀,通络止痛;白鲜皮解毒祛风止痒;紫草、连翘、甘草清解余毒;牛膝引经。最终正盛邪退,故久病获愈。

五、日常保养

1.注意休息,避免劳累、感冒及精神压力等,以防止免疫力进一步下降。

2.饮食宜清淡,戒烟酒,禁辛辣及鱼、虾、蟹等助热食品。

3.避免摩擦患处,注意局部卫生,以防止感染。

(本文选自《杏林集叶》郭永来著,中国中医药版p3-7)

长按王里太渔医话

(本栏载方剂仅供参考使用请咨询相关医生)

欢迎原创稿本栏邮箱:smlryx

qq.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vwe.com/jbzd/9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