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幼儿园下发通知,因为班上发现幼儿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为防止病情扩散,学校暂停上课。不少妈妈都说,自己家孩子就在这波病毒传播中中招了,有的就是在幼儿园被传染的。
先来辟个谣:朋友圈有人说,这种病毒是因为大人亲吻宝宝引起传播的。目前,并没有科学依据证明这点,当然,即使疱疹性咽峡炎不是通过大人亲吻孩子引起的,但成人自带很多细菌,宝宝身体抵抗力弱,确实是少亲吻孩子为好哦!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它的病症状看起来和手足口病有点像,有时候我们也会将疱疹性咽峡炎误认为是手足口病。通常如果幼儿园有小朋友得了疱疹性咽峡炎,学校都会暂时停课放假,防止交叉感染导致更多的小朋友被传染上。
那么幼儿疱疹性咽峡炎到底是什么病?和手足口病有什么区别?妈妈们平时应该如何预防呢?今天瑞泰奇就带各位家长扒一扒疱疹性咽颊炎与手足口病到底都是什么鬼?
症状——共同点:
两种疾病初期一般都伴有发热。
小朋友的口腔、咽部可见到疱疹、溃疡。
因二者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所以在疾病初期——当手、足未出现皮疹前,手足口病可能会被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
症状——不同点:
手足口病:
大多数手足口病发热不高,热程1-2天;
口部疹子、溃疡位置偏口腔前侧(唇部)及口周;
同时伴发手、足皮疹(所以称为手足口病),有的宝宝在臀部皮肤也可看到红疹。
极少数宝宝会引起心肌炎、肺炎、脑炎等等并发症。个别由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疱疹性咽峡炎:
重的起病急,高热起病,体温可达39~40℃或更高,约2~5日后下降,还有烧的更长的,体温特别高时甚至会发生高热惊厥;宝宝烦躁哭闹明显,有的宝宝可有呕吐及腹泻。
轻的仅有1-2天的轻中度发热。
咽峡充血特别明显,多集中在咽峡部,疱疹,直径1-2毫米,周围有红晕,2-3天破溃为白色溃疡,疱疹与溃疡常同时存在。
宝宝常表现为拒食拒水,小婴儿口水明显增多是这个疾病比较典型的。
疱疹性咽峡炎初期自查方法:
疱疹性咽峡炎一般都长在峡炎位置,医生检查的这个过程真的挺难受,要生生的掰开嘴抵住舌根。
小宝宝一般都会哭到歇斯底里,心疼孩子的话,能自查的尽量在家自查。
自查小妙招:
可以等宝宝睡着之后,一位家长落座将孩子抱在怀里,让孩子的脖子枕住一侧胳膊,尽量让孩子头部向后仰,仰到一定程度嘴巴就会自动张开。
另一只手手持棉签,用棉签轻轻抵住舌根,另外一名家长配合打光,如果咽部有充血、红肿或是疱疹、溃疡,都能一目了然。
掌握了这个技能,平日孩子不明原因的发烧或是口水增多,都可以先在家自查,而不必慌乱就医。
两个病,到底谁更重?
多数手足口病病情轻微,中低度发热,热程1-2天,伴发手、足、口周皮疹。只有极少数肠道病毒71型引的手足口病会病情发展快,甚至导致死亡。
疱疹性咽峡炎高热及高热持续3-4天的比例远远多于手足口病。
所以从某种意义讲,疱咽比手足口是严重一些,病程也普遍长一些,孩子咽部的疼痛感也更强烈一些。
治疗——手足口:
有很小的比例重症手足口病,会发生脑膜炎、心肌炎等很严重的情况。一些很危重的病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早期发现并及时送医非常重要。
如果宝宝在3岁以下,家长要特别注意,在刚发病的几天里,如果有以下症状:持续不退的高热、精神萎靡或者烦躁、睡眠过程中一惊一跳、呕吐,请立即带孩子就诊。
如果医生怀疑有脑膜炎,可能要做腰椎穿刺,请不要抗拒,听从医生的安排。
重症无法预防,恐慌也无济于事,发病之后,谨遵医嘱。
治疗——疱疹性咽峡炎:
一部分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病情比较重,高热持续不退。高热时,要积极予以退热处理,以免引起高热惊厥。
护理:
孩子得病先不用急着给孩子做诊断,因为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处理原则基本一样。
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咽喉部会很疼。
可以多喂白开水,白水对病变的咽喉部刺激最小。
如果宝宝特别拒绝喝白水,为保证液体量,也可让孩子喝果汁,但特别酸的或特别甜的果汁如橙汁西瓜汁最好不让孩子喝,会非常刺激咽喉部而产生严重疼痛。
可以喂宝宝一些有营养且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如菜粥、条汤。如果真的费劲,冰牛奶也是不错的选择,既可以保证营养供给,也可增加液体入量。
如果疱疹破溃,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外用的药物。
为了保护宝宝,避免疱疹性咽峡炎的侵犯,我们需要这么做: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按照正确的洗手法认真洗手,可配合使用瑞泰奇牌免洗手消毒液(儿童手足口专用)。
2、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3、不接触患病的宝宝。
4、流行期间少带孩子去人口密集,通风不良的公共场合,尤其是儿童游乐场,波波池等。
5、家居环境要勤通风,每天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衣服勤晒洗。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