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病毒在全球广泛分布,人群中感染极为普遍,潜伏和复发感染者较多。近日,巴西学者报道对于采自巴西南部的一种海绵Raspailiabouryesnaultae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活性研究,发现其甲醇提取物对人非小肺癌细胞A有抗增殖作用,对单纯疱疹病毒HSV-1(KOS和29R菌株)有抗病毒活性。文章一共报道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并讨论了它们的抗增殖和抗病毒活性[1],相关研究发表Mar.Drugs,题为“ClerodaneDiterpenesfromtheMarineSpongeRaspailiabouryesnaultaeCollectedinSouthBrazil”。
结果速览文章报道的六个化合物结构如下图:
Raspailiabouryesnaultae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成分为已报道的化合物1,被从新西兰收集的同一属海绵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具有重排骨架的新化合物;化合物3-6为已被报道从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克罗烷型二萜化合物。
抗增殖活性研究:
分别利用从采自Coral岛和Aranhas岛的海绵乙醇粗提物和正己烷相进行了对人肺癌细胞A的抗增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Coral岛海绵粗提物正己烷相具有弱的抗增殖作用,IC50为.2μg/ml,Aranhas岛海绵粗提物正己烷相具有中等抑制活性,IC50为89.3μg/ml。
分别在人肺癌细胞和非肿瘤的Vero细胞中(孵化48h)测试了化合物1-6的抗增殖活性和选择性,具体数据如下:
仅有克罗烷型二萜骨架而无其他取代基的化合物5表现出最弱的抑制活性,C-6位引入羟基的化合物1、4和6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化合物1和4具有最好的选择性指数SI。
有关克罗烷型二萜对癌细胞的细胞毒性研究综述表明[2],与报道的化合物具有类似立体构型(C-5和C-10的顺式结构以及C-8和C-9的相对构型)的克罗烷型二萜在1-10μM时具有抑制活性,它们差异在于文献综述的化合物C-9位多为开环的不饱和侧链,而非乙基呋喃环结构。
抗病毒活性研究:
化合物1-6对单纯疱疹病毒1型(KOS和29R株,分别对阿昔洛韦敏感和耐药的HSV-1)也有潜在的抗疱疹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2和化合物4对病毒HSV-1(KOS株)复制的抑制率分别为83%和50%,化合物2对HSV-1(29R株)复制的抑制率也超过70%。其他化合物对病毒复制无明显抑制作用(50%)。结果如下表所示。
进一步测定了化合物2和4的IC50和SI值。结果表明,化合物2具有较好的活性。化合物对于两株病毒的SI均大于3,结果如下表:
两种活性化合物(2和4)均具有羧甲基酯基团,而其它不具有该活性基团的化合物(1和3)则表现出弱活性或无活性。化合物的进一步构效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Mar.Drugs,17,5DOI:10./md
[2]Li,R.;Morris-Natschke,S.L.;Kuo-Hsiung,L.Clerodanediterpenes:Sources,structures,andbiologicalactivities.Nat.Prod.Rep.,33,–.
碳硼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