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栏内容由康堡儿科友情提供
疱疹性咽峡炎发生在高温季节,每年夏季是发病高峰,今年近两个月门诊发病比例更是居高不下。
疱疹性咽峡炎真的那么可怕吗?
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感染,最常见的病毒是柯萨奇病毒(A1-6,8),少数是EV71,都属于肠道病毒。传染性很强,通常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可集体发病。各位家长经常能接到幼儿园打来电话,说宝宝突然发烧了,赶紧接回家来吃退热药,可没过几个小时又热起来了,接下来的两三天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发热,体温最高可以达到39℃以上。当天晚上或第二天宝宝会很不舒服,变得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愿进食,甚至是流口水,有的会说嗓子疼或头疼。
就诊时医生会告诉你,宝宝“嗓子起疱了”!顺着手电筒的光线,你会看到在宝宝的上腭(上牙膛)、咽峡部(小舌附近)长着成簇的水疱,周围是通红的。病毒吸附在软腭的黏膜上进行复制,并很快吸收入血,引起病毒血症,出现发热。发热的当日就诊,可能只是嗓子红,疱疹还没出现,热后第2-3天查体才能发现。随着病程进展,疱疹有些破溃的,看起来像单纯的口腔溃疡(阿弗他溃疡)一样。所以如果先后看诊的两位医生说法不一致,不能说是第一位看诊的医生误诊了,很多疾病的典型症状和体征都是随着病程的进展才逐渐出现,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部分还会还在发热的同时或其后出现皮疹,皮疹形态也是多种多样,没什么特点。同时,还会出现消化道症状,比如呕吐、腹泻等。这样经过3-5天的反复发热煎熬,逐渐热退了,状态好转,进食量也恢复了,一周左右病愈。
疱疹性咽峡炎多数预后良好,治疗上就是对症处理缓解症状,等待自然病程结束。没有哪种药物被证明可以缩短病程(哪怕是提前1天)。蒲地蓝、利巴韦林、施保利通、抗生素、金银花、开喉剑等都只能给家长提供心理上的安慰,既不能缓解症状,也不能缩短病程和防止并发症出现,还带来了很多潜在风险,包括肝肾损伤、腹泻、过敏等,同时也是一种经济浪费。
那么正确的治疗护理方法是什么呢?
既然重点是发热,全身不舒服,嗓子疼,那么只需要用解热镇痛药来解决,比如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这类药物除了能退热,止疼效果也很棒,儿童应用很安全,可以根据情况每天服用2-3次。其实这类药物才是真正的“消炎药”--减少炎性物质(包括前列腺素、花生四烯酸等)的产生从而达到止疼效果,而很多人错误的把抗生素称作“消炎药”!当然,如果症状不重、状态好、进食也没太受影响可以不服药。在饮食上,疼痛严重时可以进食流质饮食,比如喝水和奶,伴有呕吐或腹泻的要需要口服电解质补液盐,然后逐渐向粥、软饭等半流食过渡。注意食物温度不要高,可以试给冰块儿、冷饮等。不推荐任何含片,有误吸风险。有的宝宝不但拒食,而且拒绝喝水,当出现口干、尿少、精神萎靡时需要及时看诊,必要时通过静脉输液补充液体和能量。
没有发现咽部疱疹之前,家长会因为频繁发热而紧张不安和恐惧,因为不知道发热能带给我们什么,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如果已经明确就是疱疹性咽峡炎,而且状态还不错,那就可以放心了,孩子只是遭点儿罪,扛过这几天就好了,医院排队验血。因为血常规的变化很容易被过度解读为细菌感染,当医生告知“心肌酶高”、“白细胞高”之类的话,让家长更紧张,接下来可能就要被输液了,又是营养心肌的药,又是抗生素、抗病毒的药,过度治疗普遍现象。
当然,病情轻重一切还基于状态,如果宝宝高热超过3天,也没有下降趋势或最初几天逐渐下降后又再度上升(可能合并细菌感染),或在退热以后精神状态仍然十分萎靡,面色不好,不吃不玩儿,疲乏无力,或出现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行为异常等,就需要及时就诊。近期朋友圈大量转发一篇关于疱性咽峡炎致死的文章,其实这样为了吸引眼球制造恐慌的行为实属可恨!疱疹性咽峡炎极少出现并发症,但不代表没有,从权威的文献报道上看,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概率极其少见。
引起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同属于肠道病毒,比如柯萨奇病毒和EV71。柯萨奇病毒引发疱疹性咽峡炎多一些,EV71引发的重症手足口病的病例相对少见。手足口病是症状性诊断,只要手、足,咽部,肛周发现典型疱疹即可诊断。即便是得了手足口病也没必要恐慌,大多数预后都是很好的,是否有必要就诊、有必要紧急就诊,一切都基于状态,退热后状态好,也没有其他异常表现,可以继续在家观察。
手足口病不仅可以经粪—口—手接触传播,也可以飞沫形式通过呼吸道传播,在潜伏期没有症状的时候就有传染性。人群密集区是感染的重灾区,比如幼儿园多是集体生活,交叉感染严重,只要有患病的,很快就会传播给其他小朋友。所以,平时要做好手口卫生,勤洗手,做好物品消毒。接种EV71疫苗只是预防预后较差的重症手足口病,并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即便如此,也应该积极接种疫苗,最大程度宝宝的身体健康。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