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科院院士成功培育鲫鱼新品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提升20%以上,全国七成鲫鱼三年内将“更新换代”!农业农村部近日公布了19个年全国水产新品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团队培育出高产异育银鲫新品种“中科5号”榜上有名。今天,这一成果正式对外公布。目前全国鲫鱼养殖中占70%的最主要养殖品种“中科3号”将在三年内完成“更新换代”,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提升20%以上。
■提取银鲫卵子
鲫鱼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因其适应性强,肉质细嫩鲜美等特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欢迎。
■银鲫受精鱼卵
桂建芳院士团队于年培育成功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目前鲫鱼养殖中的最主要的养殖品种,占鲫鱼主养区的70%左右。近十年的推广养殖结果表明:该品种生长快,同时因其体型、体色好而具有很好的市场接受度。在江苏等鲫鱼主产区,异育银鲫养殖模式已由传统的套养模式转变成高效的单养或主养模式,鲫鱼产量得到了显著地提高。但由于效益好,导致一些养殖户养殖密度越来越高,忽视了鱼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平衡。近年来,出血病、孢子虫病、大红鳃等爆发频繁,特别是年爆发于苏北地区的鲫出血病。此外,随着饲料配方中动物蛋白源鱼粉近年来价格的攀升,导致鲫鱼饲料每吨价格上涨近千元,养殖成本不断上升。
■解剖镜下的银鲫受精卵
桂建芳院士告诉记者,相比“中科3号”,异育银鲫“中科5号”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首先,它能够在低蛋白的饵料系数下,即投喂低蛋白(27%)低鱼粉(5%)含量饲料时一龄鱼的生长速度平均比“中科3号”提高18%;而“中科3号”则需要在31-32%的蛋白饵料系数下才能生长较好。异育银鲫“中科5号”的第二个优势是抗病能力较强,与“中科3号”相比,感染鲫疱疹病毒时存活率平均提高12%;养殖过程中对体表粘孢子虫病有一定的抗性,成活率平均提高20%。此外,“中科5号”6月龄和18月龄时肌间骨总数分别减少9.47%和4.45%,在有利于食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养殖“中科5号”无疑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也能减缓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压力。
-年,异育银鲫“中科5号”在湖北黄石、江苏南京等地开展生产性对比实验和中间试验。养殖结果表明,无论是较本地的异育银鲫品种还是异育银鲫“中科3号”,一龄异育银鲫“中科5号”生长优势明显,生长快20%以上;因不感染孢子虫而表现出更高的成活率,成活率高20%以上,增产效果明显,另外还具有易垂钓特点,是非常适宜全国范围内推广养殖的鲫鱼新品种。目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与广东海大集团、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有限责任公司等合作,大规模生产异育银鲫“中科5号”鱼苗,争取在未来三年推广应用区域覆盖我国鲫鱼所有养殖区域,实现目前养殖鲫鱼品种的更新。
(来源:文汇报,郭超豪)
2
官方推荐的八大现代水产养殖新模式年7月,于康震副部长在全国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会议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集成现场会上,提出了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八字诀”,并要求通过现有技术模式集成组装、新兴技术模式熟化提升、传统技术模式升级改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措施,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水产养殖新模式,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工作。
在具体实施中,坚持做好了“地、水、饲、种、洁、防、安、工”八个关键环节,通过现有技术模式集成组装、新兴技术模式熟化提升、传统技术模式升级改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措施,着力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水产养殖新模式,推动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典型模式如下:
1.稻渔综合种养。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开展适宜量水产养殖,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
2.受控式集装箱式养殖。定制的20英尺标准箱体,顶部开设4个天窗进行补饵饲喂、鱼情观察、设施管理,箱底改为10°斜坡便于集污排污、无伤出鱼。分为与池塘相连的陆基推水式流水养殖和独立的“一拖二式”循环水养殖两种模式。
3.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将池塘分成小水体推水养殖区和大水体生态净化区,小水体区形成常年流水高密度养殖,大水体区进行生态净化和大小水体的循环。
4.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厂房内,利用过滤、曝气、生物净化、杀菌消毒等物理、化学及生物手段,处理、去除养殖对象的代谢产物和饵料残渣,使水质净化并循环使用,少量补水(5%左右),进行水产动物高密度强化培育。
5.鱼菜共生。基于生态共生原理,在养殖池塘水面无土栽培蔬菜,将水产养殖与蔬菜种植有机结合,进行池塘鱼菜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和资源可循环利用。
6.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将盐碱定向入水,迁移出来的盐碱水用于水产养殖;有机物质返土培肥,改良后的土地用于种植耐盐植物,形成“以渔治碱、改土造田、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盐碱地高效开发利用模式。
7.多营养层次养殖。传统多品种养殖是基于立体利用养殖水体,按照养殖动物生活空间不同进行搭配,近年在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基于水质调控、生态位互补、营养物质循环利用、生物防病、质量安全控制、减少废物排放等,建立志生态调控健康养殖方式。
8.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在相对较深的海域(通常情况下水深在20米以上)安装网箱框架、养殖网衣、锚泊系统以及配套设施(水下监控,自动投饵,自动收鱼,水质监测,高压洗网机械等),具有较强的抗风、抗浪、抗海流的能力。
(来源:水产养殖网)
对上述文章,您有什么看法?
点击右下角写留言,分享您的观点!
点个赞吧,让我知道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
感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