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其中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后遗症,目前临床上尚无特效疗法。笔者自年10月至年3月采用围刺加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8例,并与单纯针灸治疗的38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38例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22—68岁,平均45岁;病程7—23d。对照组38例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23-73岁,平均46岁;病程9-25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程是从疱疹基本消失之日算起)等方面经检验,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76例患者中,多有带状疱疹病史,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先局部围刺针刺,然后疼痛部位施行棉花灸治疗。
(1)围刺针法:患者裸露患处,皮肤常规消毒。用长40mm毫针从该部位呈环状以15角斜刺进针。针数取决于患处及疼痛面积大小,每针相距1寸左右,进针0.8—1.2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捻转手法,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病变部位在胸胁部,针刺时应注意进针角度和方向,避免进针过深,引起气胸。
(2)棉花灸法:采用医用脱脂药棉,撕成极薄的棉絮,其大小视疼痛及皮损面积而定。覆盖在皮肤上,用火柴点燃。依据患者耐受情况及疼痛程度,在同一部位可以反复施灸1
—3次,最多5次,以患者局部有灼热烫感而又不烧伤皮肤为度。隔日施灸1次,5次为1疗程。眼、面及毛发等部位,一般不宜棉花灸。
2.2对照组
按照常规针刺治疗。取外关、曲池、足三里(双)、阳陵泉、太冲、肝俞、胆俞、膈俞、阿是穴,以患侧穴位为主。毫针刺行小幅度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两组均在治疗2个疗程以后观察疗效。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标准为依据。痊愈疼痛感及伴发症状完全消失,皮损处仅留下色素沉着。显效疼痛感及伴发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疼痛感程度轻,其他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3.2治疗结果
治疗组38例,痊愈19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38例中,痊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8.9%。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经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讨论
4讨论
带状疱疹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簇集性皮肤病,为病毒感染所致。好发于胸胁、腰部,偶见于颜面、眼、肢体等处。一般预后较好,主要的后遗症为神经痛。属于中医学“缠腰火
丹”、“蜘蛛疮”、“蛇丹”等范畴。本病病位虽在体表,但与情志不遂,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湿热搏结,复感毒邪有关,所谓“有诸于内,而必形于外”。疱疹虽消退,但正气虚弱,余毒未清,毒邪化火,与湿热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局部疼痛难忍。所以,我们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以疏经止痛为主。采用的围刺法是多针刺法,可以促进局部气血调畅,扶正祛邪;还能阻断邪气对神经的进一步损害,起到通则不痛的作用;棉花灸借助灸火的温热刺激,有以热引热,消肿止痛的作用。围刺加棉花灸两者合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阻止病毒对神经损害而止痛。尤其是棉花灸操作简单易学,不受条件限制,不失为治疗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简捷有效的方法。此外,在I}缶床上还观察到在治疗带状疱疹的早期,及时配合棉花灸,不仅有较好的镇痛、收敛功效,而且在预防后遗神经痛方面亦有着显著的作用。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者书籍、原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资料只能用于临床参考!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