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医院刘悦教授 文/羊城晚报记者陈辉
不久前,三十年没见的老战友来穗探访,张伯热情陪游珠江。第二天一早醒来,张伯刷牙时就觉得不对劲,嘴角合不拢,常有口水流下来。到医院就诊,医生的诊断是面瘫,除给他开了不少口服药外,还建议他尽早进行针灸治疗。这让张伯心里犯了嘀咕,几个月前他在一份健康报刊上看到一则文摘说“在面瘫急性期针刺会加重面神经的炎症水肿,要求患者病情稳定再去针灸”。
---------------------------
面瘫发病初期到底能不能针灸,这其实也是困扰不少病友和年轻医生的问题,记者就此特意采访了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刘悦。
针灸可早期介入面瘫治疗
刘悦主任介绍,面瘫又叫“周围性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按照西医的角度解释面瘫就是“面神经的炎症、水肿导致面部表情肌失神经支配”。
从中医的角度解释就是“外感风寒或风热,致使面部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在中医看来,不论面瘫是因风寒还是风热等外邪侵袭,其根本均为患者自身正气虚弱,脉络空虚而致外邪侵入,气血不能正常运行,面肌失养而诱发;针灸就是通过“补虚泻实”来调节、疏通经络,使患者气血得以平衡、正常地运行,以濡养患侧面肌,使其恢复正常。
面瘫早期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消除面神经炎症和水肿。西药常用的有皮质激素、维生素(用以营养神经),以及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中药常用的方剂是“牵正散”,用以疏风散寒,驱风通络。
刘悦主任解释,在学术界“面瘫治疗中针灸是否可以早期介入”确实存在争议;不过通过他们的临床观察,发现针灸早期介入是没有问题,针灸可以起到双向调解作用,有助于消除面神经水肿。
从中医的角度看,是能通过穴位刺激,疏通经络;但针刺时应以“少,轻,浅,泻”为特点,也即取穴宜少,手法宜轻,针法以浅刺或点刺,以泻法为主。
因为本病初期外邪始中络脉,邪在卫表,病轻邪浅,故针刺宜“针小而入浅”,“浅则欲疾”,不留针或少留针,以通调表浅络脉之气,引邪外出,慎勿深刺,以防引邪入里,加重病情。从西医的角度分析,针灸刺激能使面部神经兴奋,进而可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水肿消退和炎症的吸收。
刺激量过大恐留下后遗症
刘悦主任提醒,针灸在早期介入时要特别注意“针刺表浅,刺激量小,不能加电刺激”,这样才能有助于炎症消退。
因为电针的刺激强度远远大于手捻,对肌肉的康复和神经系统的损伤修复有一定的作用,但多次不当、频繁、长时间地反复使用电针刺激,使正气更伤,邪气留恋,破气伤血,从而发生患部肌肉适应现象(肌肉疲劳),反而加重病情,大大增加了后遗症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了治疗难度。
不过,等一周后病情稳定了,针刺量再加大一些则无妨;除针刺外还可配合艾灸、火罐、刺络放血、热敷、梅花针扣刺、面部按摩等,这些方法有助于表情肌的恢复,和神经通路的重新构建。
有基础病会影响面瘫预后
据统计,面瘫的病人中有10%可自愈,80%通过治疗一个月后可完全恢复,但还有10%会留下后遗症。这10%中有的可能是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是病人病情加重、神经水肿破坏程度高,又或是治疗不当(其中就包括一开始治疗过度)。
有的患者在同事、朋友、亲戚的“关心”下多方求医,多管齐下会使病患部肌肉功能得不到恢复,反使紊乱加剧导致后遗症的发生。
面瘫不会对患者的生命和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威胁,但一旦治疗效果不佳,就会因表情肌功能丧失而使容貌受损。因此,对于面瘫的预防和治疗不容忽视。面瘫要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发现有闭不上眼睛、脸部一侧松弛、嘴歪、流口水、流眼泪、眉毛抬不起来、耳后疼痛等症状就应立即就医。
--------------------分界线----------------------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