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您的孩子出现嘴角起泡、手上起疙瘩,持续发热等症状,那么家长们可得引起重视了。
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细菌和病毒的繁殖速度也加快起来,再加上现在的空气质量不佳,更易导致传染病扩散和多种疾病发生。眼下正是小儿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再加上手足口病存在双年隔年严重流行的特点,年将会是一个高发年。
而前几日,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公布的4月广西法定传染疫情中,发病数居首位就是手足口病。
据统计,4月份,广西共报告手足口病例,死亡5人!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等特点。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会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症状:
主要就是手、足、口腔黏膜和唇内出现疱疹。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及会阴部,有时候也会在膝、肘部等都会出现。同时生手足口病的宝宝还会伴随烦躁、咳嗽、头痛、流鼻涕、哭闹、流口水、厌食等症状。
普通症状: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重症症状: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重症病例可表现为神经系统受累和急性循环呼吸衰竭,3岁以下发病率高。
传播途径:
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预防方法: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患儿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6.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除了手足口病外,还有其他流行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家长们需同时做好这几类疾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登革热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经由蚊子传播给人类,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是主要传播媒介,每年5月-11月为登革热流行季节,我国广东、海南和东南亚为高发地区,由于广西与该地区相邻近,又逢高温湿热,发生登革热的几率较大。
登革热症状:
登革热的前期症状首先是发热,通常起病急骤,发热、头痛,同时伴有背部、骨、肌肉及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便秘等。3-5天就开始出现皮疹,颜面潮红、结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早期登革热病人全身肌肉非常酸痛,轻微的触碰也会造成巨大的疼痛。
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4天,通常为4-7天,即人们通常在感染了登革热病毒的4-7天后发病。登革热不会经由人与人之间传播,这种病可防可治,关键是要做好防蚊工作,杜绝或减少被蚊子叮咬。
预防方法:
1.疏通沟渠、下水道,清除积水。尽量避免用清水养植物,对于花瓶等容器,每星期至少清洗、换水一次,勿让花盆底盘留有积水。把所有用过的罐子及瓶子放进有盖的垃圾桶内,摧毁白纹伊蚊孳生地。
2.养成睡觉时放蚊帐的习惯。亦可用防蚊油涂搽暴露皮肤,室内可点燃蚊香。
3.到登革热流行区旅游或生活,应穿着长袖衣服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及衣服上涂蚊虫驱避药物。
4.避免在“花斑蚊”出没频繁时段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5.一旦有病人发病,要早就诊,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避免向周围健康人群传播,病人在起病日算起应隔离防蚊叮咬5天。
寨卡病毒全球寨卡病毒病疫情总体上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流行范围已波及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4月底,我国累计确诊16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与广西相邻的广东省报告11例,部分东南亚国家有本地感染病例。
所以我市存在发生输入性寨卡病毒病风险,因寨卡病毒隐性感染率高,且当前已进入蚊媒活跃期,由输入病例引起本地感染的风险也将加大。
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率非常高,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
水痘症状:
水痘的潜伏期为12~21天,平均14天。起病急、轻、中度发热且出现皮疹。
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家长们要是发现自己孩子身上出现这样的皮疹就要当心了,医院确诊。
症状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脱痂的演变过程,水疤期痛痒明显,伴随发热。
传播途径:
1、水痘病毒存在于早期病人的呼吸道内以及疱疹的疱浆内,主要通过飞
沫经呼吸道传染。
2、倘若直接接触疱疹浆液,也会感染,
3、如接触病人的衣物、玩具、用具等,也会被传染。
预防方法:
1、减少接触,防止感染:水痘高发时期,家长医院及其他公共场所,避免孩子接触水痘或带状疱疹病人,以防感染水痘。
2、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要讲究个人卫生,经常给孩子洗澡、换衣服,保持皮肤清洁,勤剪指甲,勤洗手,坚持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运动前后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防止着凉。
3、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到目前为止,尚无特效方法治疗水痘,一旦幼儿园或学校有水痘流行,只能采取隔离措施,使正常教学秩序受到很大影响。即使如何,由于患者出疹前两天即有传染性,隔离病人并不能完全防止水痘的传播。因此,预防水痘最理想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也称“痄腮”,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流行性腮腺炎主要通过飞沫及接触传染。好发于幼儿园、学校等处。
流行性腮腺炎症状:
发病初期是一个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发病1-2日后出现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先由一侧腮腺开始肿大,2-3天后对侧腮腺肿大,或仅为单侧。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多不红。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1周左右消退。
传播方式:
1、主要通过唾液或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
2、孕妇感染本病可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而导致胎儿畸形或死亡。
预防方法:
1、在传染病流行季节,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多的地方去,更不要到腮腺炎病人家串门。
2、对接触过腮腺患儿的孩子要密切观察。
3、腮腺炎容易在幼儿园和小学校流行,对儿童较密的场所可用食醋熏蒸或每天打开窗户让空气对流半小时。
4、出生后14个月常规给予腮腺炎减毒活疫苗或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
5、此外,还需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还是提前预防的好,桂林的爸妈们,这个季节千万要留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希望宝宝们都别中招!觉得有用的zan!
来源:广西新闻网—当代生活报、新华社、姑苏网、柳州掌上通(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排名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