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天气日渐寒冷,幼儿机体适应能力下降,造成传染病蔓延扩散,为了加强传染病防范意识,提高预防知识水平,望亭中心幼儿园组织全体保教人员进行了秋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医院的李医生进行知识讲座。
学校常见传染病
常见出疹性传染病
水痘、猩红热、手足口病、麻疹、风疹
其他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流腮、流感
水痘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9~23天,平均14天
临床表现:
1、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
2、疱疹:初期为红斑丘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
隔离期限:完全结痂脱落且不少于发病后14天。
猩红热猩红热
猩红热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通常2~3天
临床表现:
1、发热:多为持续性,可达39℃
2、咽峡炎:表现有咽痛、吞咽痛
3、皮疹
4、“草莓舌”、“杨梅舌”:舌乳头肿胀形成“草莓舌”,2~3日后舌苔脱落,舌乳头凸起,称为“杨梅舌”
隔离期限:咽拭纸培养3次阴性,无条件咽试纸培养者自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天。
手足口病传染源: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病人使用过的东西、粪便、口途径传播,少数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
临床表现:手足口病以发热、口腔溃疡和手足疱疹为特征。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其症状是发热、头痛、颈痛或背痛。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防病实践中发现,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临床症状: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不适并常伴咽痛。发热1-2天后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常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粘膜。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有些为疱疹,皮疹不痒,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隔离期限:一周
麻疹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自发病前2天(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内,口咽、鼻、眼结膜分泌物、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大量病毒,具传染性。恢复期不带病毒。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直接传播,经衣物、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接触病人后90%以上易感者发病。病后有持久免疫力。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疹疫苗而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到母体抗体的保护,很少患病。临床表现:从发热到出疹一般3~4天,伴体温增高,症状加重。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眼结合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压之不退,疹间皮肤正常。出疹3~5天皮疹出齐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消退初期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无并发症者病程为10~14天。
潜伏期:9至11天
隔离期限: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至出疹后10天
风疹临床表现: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临床表现:细点状淡红色斑疹、斑丘疹或丘疹
潜伏期:14至21天
隔离期限:至出疹后5天
流行性腮腺炎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1-2日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状如梨形,使下颌骨边缘不清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临床表现:突然起病的高热(38.5℃)、全身酸痛、咽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血常规:白细胞减少
诊断:未流行时,散发病例不易诊断;短时间内出现较多的相似患者,结合发病季节等流行病学资料,可基本诊断
医生指出,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如何切断传播途径呢?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所以,在秋季这个传染病肆虐的季节,学校等公共场所更要加强消毒。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注意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进行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小朋友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15字防病口诀
勤洗手、多喝水、吃熟食、勤通风、多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