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长,您好!目前已进入疾病多发季节,为更好地防控各类病症,以保证孩子的健康,我们向您介绍几种常见疾病及日常防控措施。
一.夏季常见病
1.肺炎
肺炎是由病源体感染和过敏反应等所引起的肺部炎症。
常见病因: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
临床表现:发热、拒食,烦躁,喘息等症状,早期体温为38—39度亦可高达40度,除呼吸道症状外患儿可伴有精神萎靡,烦躁不安,腹泻等全身症状呕吐,腹泻、腹胀、食欲下降、呼吸困难等症状。
居家治疗:保持房间内空气流通,室温为20度为宜,湿度60%左右,给予易消化食物,不可进食鸡蛋、牛奶、酸奶及促进胃肠蠕动,不易消化的食物。
预防: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注意加强锻炼户外活动,不带儿童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家里有患感冒病人时不要与儿童接触。
2.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主要原因为病毒和细菌的反复感染形成了支气管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临床表现:支气管炎发病初期常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患者通常有鼻塞、流清涕、咽痛和声音嘶哑等临床表现。而全身症状较为轻微,但可出现低热、畏寒、周身乏力,自觉咽喉部发痒,并有刺激性咳嗽及胸骨后疼痛。早期痰量不多,但痰液不易咳出,2~3日后痰液可由黏液性转为黏液脓性。患者受凉、吸入冷空气或刺激性气体可使咳嗽加剧或诱发咳嗽。患者晨起时或夜间咳嗽常较显著。咳嗽也可为阵发性,有时呈持久性咳嗽。咳嗽剧烈时常常伴有恶心、呕吐及胸部、腹部肌肉疼痛。
预防:增强体质,提高呼吸道的抵抗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避免吸入有害物质及过敏原,可预防或减少本病发生。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
3.扁桃体炎
扁桃体炎可分为急性扁桃体炎和慢性扁桃体炎。患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麻疹、流感、白喉等)后,可引起慢性扁桃体炎,鼻腔有鼻窦感染也可伴发本病。病源菌以链球菌及葡萄球菌等最常见。
临床表现:起病急,畏寒,高热可达39~40℃,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或昏睡、食欲不振、便秘以及全身酸懒等。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剧烈疼痛者可放射至耳部,儿童若因扁桃体肥大影响呼吸时可妨碍其睡眠,夜间常惊醒。每遇感冒、受凉、劳累、睡眠欠佳或烟酒刺激后咽痛发作,并有咽部不适及堵塞感。肥大的扁桃体可使吞咽困难,说话含糊不清,呼吸不畅或睡眠时打鼾。
预防: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随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不带儿童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
4.胃肠型感冒
胃肠型感冒是感冒的一种,胃肠型感冒主要是由一种叫“柯萨奇”的病毒引起的,同时伴有细菌性混合感染。胃肠型感冒在医学上又称“呕吐性上感”。
它的发病症状主要是:胃胀、腹痛、呕吐、腹泻,一天排便多次,身体感觉乏力,严重时会导致肌体脱水、体内电解质紊乱,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这时如果以止泻药物进行治疗,不但不会缓解病情,还会延误病情。
预防:预防胃肠型感冒其实很简单:多喝水,最好不要食用冷藏饮品,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做到居住的房间空气流通,少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保持空气新鲜。胃肠型感冒居家护理很重要,应注意保持居室内的新鲜空气,遇有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二.夏季传染病
1.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在24~48h,最短12h,最长72h。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大便常规镜检WBC15,未见RBC。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续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颤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通常持续1-2天,一般在感染病毒后12-48小时出现症状。传播途径:感染者粪便和呕吐物中可以发现诺如病毒,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感染诺如病毒:(1)食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诺如病毒污染的饮料;(2)直接接触感染者,如照顾病人、与病人共餐或使用相同的餐具也可引起传播。(3)食物可以被污染的手、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物体表面直接污染,或者通过附近呕吐物细小飞沫污染。(4)有些食品在送至饭店或商店前可能被污染。一些暴发是由于食用从污染的水中捕获的牡蛎。其它产品如色拉和冰冻水果也可能在来源地被污染。预防: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②不吃生冷食品和未煮熟煮透的食物,减少到校外的餐厅就餐,特别是无牌无证的街边小店。③减少外出要会和参与大型活动机会,杜绝传染渠道。④一有情况,立刻就诊,并报告本班班主任。⑤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2.手足口
手足口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
预防: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潜伏期为2~4天。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预防: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三.夏季谨防高温中暑
夏天来到了,我们在感受夏季带来的欢乐时,也忍受着夏季的炎热。家长尽量给孩子选择吸汗、宽松、透气的衣服,同时要注意勤洗勤换。另外,当室内公共场所温度过低时,可适当给孩子增加衣物。
注意防晒:出门要做好防晒工作,戴太阳镜、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长时间在外时,要准备好防暑药品,包括:藿香正气、十滴水、仁丹等。
注意降温:经常洗澡,或利用身边条件适当降低体温,防止身体的水分过分蒸发。注意中午至下午14时,阳光最强烈的时候,尽量不要待在户外。
注意运动强度:夏天运动的时候,建议大家从小强度的运动开始,如游泳、慢跑、快走等,让身体逐步适应,保证锻炼效果。
中暑一般可分为三类:
(一)先兆中暑,表现为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四肢无力等症状。出汗但不多,体温可略有升高,发热可能在37.5℃左右。如能及时离开高热环境,经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二)轻症中暑,既有先兆中暑症状,同时又表现为面色发红、皮肤灼热等现象,并伴有恶心、呕吐、大量出汗、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等症状。发热往往达38.5℃。轻度中暑者经治疗后,一般4-5小时内可恢复正常。
(三)重度中暑,大多数情况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常有头痛、麻木与刺痛、眩晕、烦躁或精神错乱、肢体抽搐等,皮肤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
夏季炎热细菌容易滋生,是各种病症及传染病的易发期和高峰期。为保障孩子的健康与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本着“健康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希望家长朋友们积极配合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衣物要勤洗勤换,不随地吐痰,大小便等。
(2)注意孩子健康饮食,不在无照、路边摊点吃饭,不能边走边吃,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要贪凉吃不干净或存放时间超过半天以上的食物,保证睡眠时间充足。
(3)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防止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疾病。
(4)经常和孩子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抵抗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