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交班多形红斑

北京主治皮肤科医院 http://m.39.net/pf/a_4781492.html

时间:年08月16日

主讲人:李佳奇住院医师

参加人员:感染内科全体医护

多形红斑(Erythemamultiforme,EM)

一、概述

多形红斑是一种急性、自限性、免疫介导性疾病,累及皮肤及黏膜,特点为靶形皮损。轻症一般无黏膜受累,或仅有轻度黏膜病变而无全身症状。重症病例存在重度黏膜病变,并常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痛等。感染为最常见诱因,本病通常数周内自行缓解,无明显后遗症。少数病例出现复发。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多形红斑发病率尚不清楚,估计远低于1%,常见于20-40岁青中年,儿童及老年人也可发病。多形红斑90%由感染引起,主要见于单纯疱疹病毒1型(Herpessimplexvirustype1,HSV1)感染,偶见于HSV2。其次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尤其在儿童患者中多见。少见病原如:其他疱疹类病毒(CMV、EBV、VZV)、细小病毒B19、腺病毒、肠道病毒、丙肝病毒、沙门氏菌、结核分枝杆菌、组织胞浆菌等。研究表明,HSV1感染诱发多形红斑的机制为皮肤HSV基因表达上调,导致CD4+Th1细胞募集,分泌干扰素IFN-γ,并启动炎症级联反应,促进HSV感染角质细胞裂解和细胞毒性T细胞募集,最终致使表皮炎性浸润、受损。

不到10%的多形红斑由药物引起,主要由非甾体类抗炎药,抗癫痫药及抗生素。能引起多形红斑的常见抗生素如磺胺类、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疫苗接种亦可引起多形红斑,但较少见,如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疫苗、天花、丙肝、流脑、肺炎链球菌、水痘、流感、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炎性肠病可引起多形红斑。持续性或难治性多形红斑可由恶性疾病如肾癌、胃腺癌、白血病及淋巴瘤引起,但十分罕见。

复发性多形红斑的病因仍不清楚,部分与HSV感染再激活有关。

三、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病初为粉红色或红色斑丘疹,部分伴烧灼感或痒感,3-5天后逐渐形成特征性的靶形红斑样皮损(图1):暗红色中央区、苍白水肿环以及最外围的红色晕环,直径通常<3cm。部分皮损不典型者表现为边界不清、不规则、颜色深浅不一的红斑(图2)。皮损起初主要分布在四肢末端,尤其在肢体的伸侧面,呈向心性分布趋势,躯干皮损较四肢少,手心足心也可累及。通常不留瘢痕,但可遗留色素沉着。HSV感染后10天可出现多形红斑,大多于2周后消退,亦有报道可持续达5周。部分患者可出现复发性多形红斑,研究发现在复发性多形红斑患者中,年平均复发次数为6次,整体病程可持续6-10年。在儿童患者中,复发性多形红斑男童比例高于女童,对免疫抑制剂治疗反应欠佳。

黏膜损害:约25-60%的患者可出现单个或多个黏膜部位受累,其中70%为口腔黏膜受累(图3)、25%累及生殖器黏膜、17%存在眼部受累。重度黏膜受累患者可存在前驱症状,如:全身不适、虚弱、发热、肌痛、关节痛等。黏膜损伤多表现为水肿、浅表溃疡、伪膜伴剧烈疼痛,常影响进食。眼部受累可导致视力受损。

四、辅助检查

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异常。部分重症病例可出现血沉、白细胞计数、肝酶升高。

病理学表现通常包括:基底细胞空泡变性、散在的坏死性角质形成细胞、血管周围及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图4)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多形红斑为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体格检查。需要详细询问近期感染史及用药史。大部分患者不需要进行进一步实验室检查及皮肤活检。皮肤活检可帮助鉴别和排除其他皮肤黏膜受累性疾病。

鉴别诊断:需要鉴别的疾病包括玫瑰糠疹,荨麻疹,病毒疹,药物疹,大疱型类天疱疮,Stevens-JohnsonSyndrome(SJS),光过敏,副肿瘤性天疱疮,药物超敏反应等。荨麻疹的持续时间较短,皮疹不固定,24小时内可自行消退。相比于多形红斑,药物疹通常皮疹数量较少,且通常有明确的药物使用史。SJS表现为大片状皮肤、黏膜瘀斑、水疱、血疱,常由药物继发,全身症状重。需要注意的是SJS并不是重症多形红斑。

六、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休息、补充营养,对不能经口进食者可给予静脉输液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局部治疗:口腔疼痛明显者可使用含利多卡因的漱口水。局部皮肤可外涂皮质类固醇软膏。

病因治疗:对于考虑药物引起者,需停用可疑药物。对于考虑肺炎支原体引起者,可用阿奇霉素抗支原体感染治疗。对于考虑HSV感染者,口服阿昔洛韦可能可以减轻黏膜受累的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但没有证据表明抗病毒治疗可缩短病程。对于HSV导致的复发性多形红斑,有研究表明长程抗病毒方案可有效减少复发。(方案:mg阿昔洛韦Q12H×6个月)。

对于难治性、复发性或重症多形红斑,可考虑使用全身性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吗替麦考酚酯。

本周新词

Erythemamultiforme多形性红斑

Erythemamultiforme(EM)isanimmune-mediatedreactionthatinvolvestheskinandthemucosa.Classicallydescribedastarget-like.Most

转载请注明:http://www.dvvwe.com/blbl/14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