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方绿色图标即可收听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婷婷老师。时间过得真快呀,我们的“书香少年,知识战疫”活动快接近尾声了,这节课是本次活动的倒数第二节课,这节课呢,我们来读一本书名字叫做《瞧!这些病》,通过读这本书我们同时也来解读一下这本科普书籍中的趣味。通过我们前面的课程,同学们应该都了解很多跟疾病相关的知识,大家都知道疾病是一种让人痛苦和恐惧的事物,但是人们不可能摆脱疾病,既然不能摆脱,我们就要正视疾病,了解疾病,只有这样在疾病来临的时候你才能从容面对。那么《瞧!这些病》这本书呢,它就是本着这样的一种态度在书写疾病。我们看这本书的封面,密密麻麻的点布满其中,好像跟疾病一样让人产生不适,但是那粉嫩粉嫩的颜色似乎又显示这本书其实挺可爱的。这本书的色调采用了三个色系,黑白红,这三个颜色撞到一起的时候,产生的对比是非常强烈的,因此给人的视觉冲击也比较强。它的文字作者是波兰的卢卡什·卡涅夫斯基,他是一位科学专题记者,也是儿童诗人、剧作家,当我们读到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他的从业经历是分不开的。本书的图画作者是卡罗利那·科托夫斯卡是专门做图书装帧的插画师,所以它的绘画风格是插画式的,非常简约和别致,用色也是简单明快。这本书原文是波兰语,书名如果直译过来的意思是“霍乱及其他疾病”,是不是听上去挺像霍去病的,据这本书的中文编辑所说,他们为给这本书取一个合适的中文名字费了一番脑筋,他们曾经取过的名字包括:《疾病修炼手册》,《疾病的奥秘》,还有《我不怕你》,然后这个书的环衬很有意思,这上面画的都是大大小小的药丸,所以这本书的编辑曾经想把这本书叫做《药丸》。但是这本书最后还是被叫做《瞧!这些病》。这个名字是不是比刚才说的那几个名字都好,因为我们中国很多地方的人生病了去看病都喜欢说“瞧病”,让大夫瞧瞧这人得的什么病,从这个角度来看呢,《瞧!这些病》这个标题就有多重意思,又很好的点名了书的主题。所以说这本书的中文编辑,确实是也是很有创意的。那么这本书主要讲了哪些病呢?我们先来看看这本书的目录,这本书的目录在书的最后,我们通过阅读目录,了解到这本书一共讲了30种疾病,以及后面还有“细菌”“病毒”和“疫苗”三个部分的内容,通过阅读目录,我们对这本书的结构一目了然。这是一本结构非常清晰的书,每页纸描述一种病。但是如果只是按部就班把一种病描述出来,恐怕也没有什么新意,所以作者有一些非常好的创意,TA在描述每种病的时候都加入了幽默感,这些幽默感让这些充满理性的科学知识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同时也让我们的阅读体验充满了乐趣。那么作者的这些幽默感体现在哪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首先,作者给每种病都创作了一首小诗,这些小诗读起来让人哑然失笑,并且很准确地抓住了这种疾病的精髓,我们一读就懂这种病是怎么回事。先来看看我喜欢的这几首小诗:我们看看《骨折》这一页,作者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脆弱的手/咔嚓——断了/很久之后才能痊愈/好在你还有另一只手/情况不算太坏/比双手全断好一点。作者这最后一句的调侃,真的让人哭笑不得,一只手骨折了真的没多大事,因为你还有另外一只手可以干活嘛。《感冒》里的诗是这样写的:病毒性感冒/从不以貌取人/也不在乎你的信仰/所有人都是兄弟姐妹/喷嚏一家亲。这种把病毒拟人化的手法,让感冒病毒瞬间变得可爱起来,相亲相爱的感冒病毒大家庭,虽然人类总是被你们骚扰,但你们永远也不会战胜人类。《细菌》里的这首诗是这么写的:黑夜中有两样东西/让我万分惊奇/我头顶的数十亿颗星星/我体内的数十亿个细菌。这种就是作比较,把细菌和星星做比较,顿时我们不仅理解了我们体内的细菌数量,就像宇宙的星星一样数不胜数,更是给细菌增添了一股诗意,因为它的数量之巨突破了我们的想象,就像我们无法想象宇宙的浩瀚一样。再看一个,《水痘与带状疱疹》的这首诗是这么写的:我老了,得了带状疱疹/童年的色彩向我漫来/母亲雪白的手,用紫药水/涂抹我的伤口我们知道科学知识都是很理性和客观的,读科普知识有时候给人很冰冷的感觉,但是这本书独辟蹊径,竟然可以用一首诗将一种疾病概括出来,我们都知道诗歌的特点,简短抽象,还有很多象征和意象,不是那么容易理解,这首《水痘与带状疱疹》的诗歌是如何是如何带我们了解这种疾病的呢?它其中写了一句:“童年的色彩向我漫来”,为什么会这么写呢?因为这一句话就概括了这种病的发病机理,我们来读读看,作者是这样写的:在引发脓疱之前,喉咙和鼻腔中的病毒也可以传染:只要患者打一个喷嚏,病毒便四下飞溅。幸运的是,水痘属于比较轻微的疾病,症状通常会自行消失。患者无须服药,只要为脓包消毒即可,例如涂抹碘伏。
水痘持续一周或十来天,之后病毒不会从体内消失,而是进入神经并休眠。
多年以后,通常在身体比较虚弱或衰老时,病毒可能会苏醒,离开神经回到皮肤,引发另一种疾病——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疫苗已经面世,提前注射过疫苗的人可避免患病。)
读到这我们明白了,“童年的色彩向我漫来”是什么意思。原来人在老年易患的带状疱疹这种疾病是跟童年时期的水痘联系在一起的,带状疱疹是身体中遗留的水痘病毒在人体苏醒的结果。而人在小时候患了水痘是如何治疗呢,只需要涂抹碘伏就好了。这又呼应了后面那一句:母亲雪白的手,用紫药水,涂抹我的伤口。我不知道各位同学有没有患过水痘,我是记得我小时候患过水痘的,一个星期没有上学,身上涂满了紫色的紫药水,现在紫药水都很难看到了,都是棕色的碘伏,这实在让人太难忘了。所以作者在这里写的童年的色彩就是对那个紫药水的记忆,作者的文字让这种病充满一种时间穿越的诗意,他让这种疾病不仅链接了人生中不同的阶段,更产生了一种超越了国界的,让我这个中国的读者也能回忆起小时候被妈妈涂药照顾的时光,实在是很高明啊!我们再来看《伤口》这一节,伤口的诗是这样写的:弟弟你别动,揭痂会流血,等到伤口痊愈,它能自己脱落,如果你还是不小心,揭掉了痂,至少不要吃掉它,乖,听我的。读完这首诗我忍不住要笑了。
接下来继续听我读关于《伤口》作者是怎么写的:你有没有损坏父母喜欢的物品?那时,脑海中第一个念头就是把损坏的物品藏起来,藏得越深越好。遗憾的是,过了一段时间被父母发现后,它依然是坏的。虽然这令人烦恼,我们却能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比如说,这些人造物品和鲜活的身体相比是多么可怜啊,毕竟我们的身体可以自我修复!
受伤之后,只要讲伤口在创可贴或绷带下藏一段时间,就会发现:伤口消失了!身体已经自愈。
被尖利物品划开的伤口好得最快,因为伤口两侧边缘距离近,皮肤很容易愈合。如果伤口两侧边缘距离远,医生会用针线缝合。想要迅速而安全地愈合,最重要的就是隐藏伤口,如果没能遮严,身体会试着自己完成这一步骤:让伤口结痂——伤口的天然外衣。我们不应该揭痂,因为它能阻挡细菌进入伤口。与细菌作战的还有涂在伤口上的碘酒或双氧水,尽管有些刺痛,但非常有助于愈合。
很遗憾,碘酒并不能修复碎花瓶或其他物品。如果可以,哪怕有点儿疼也行啊。
关于《伤口》的这一段我读完了,听完是不是感觉很有趣,同学们身体上如果有哪里破皮结痂了之后,是不是也喜欢用手去把痂扣掉。为什么人都喜欢用手去扣这个痂呢?因为伤口在恢复的时候,里面的皮肤会重新生长而愈合,这个过程中就会感觉很痒,所以我们总是忍不住会去抓,抓着抓着就可能把这个痂抓掉,这样不仅容易被细菌感染,还容易留下疤痕。当我们读到这个诗里面说的“如果你还是一不小心揭掉了痂,至少不要吃掉它”,是不是会哑然失笑,因为这时候好像一个正在吃痂的小孩浮现在脑海。作者把伤口和损坏的物品作类比,这样我们一下就能理解,为什么伤口需要遮住呢?因为如果你把东西损坏了也想藏起来呀,只是它们还是有区别,被藏起来的损坏物品不可能复原,但是伤口被遮盖起来却是能自动修复的。把事物做类比,不仅能增进我们的理解,还能让科学知识变得活泼生动。我们可以做一张类比图,就像这样,绿色的圈表示伤口及其特性,橙色的圈表示损坏的物品及其特性,中间红色的圈表示他们的共性,我们把伤口和损坏的物品填入这两个气泡,看看他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那么在今天课程的结束,我给大家朗读书中介绍的两种疾病,看看作者卢卡什是怎样妙笔生花把我们逗乐。比如说过敏:眼泪流不停/鼻子不通气/我得请假了/鼻子不通气/眼泪流不停/果然请假了
番茄,豆子,坚果,花粉,猫毛,灰尘……人类会对各种各样的东西过敏。这些看似完全没有危险的东西,为什么会导致我们打喷嚏甚至极度不适呢?因为它们引发了人体器官剧烈的过激反应。我们的免疫系统负责发现并清除体内的病毒和细菌,但有时会把花粉或小小的灰尘误认为有害人体的物质,并发动攻击,于是导致过敏反应,具体表现为瘙痒、刺痛和肿胀。
过敏有点像一位敏感的老师。老师当然需要维持课堂纪律,否则无法正常上课。但如果过于敏感,教室里最轻的窃窃私语也能让他勃然大怒,课程依然难以继续,这样的老师或许是对学生过敏。
还有关于疾病的防范措施和治疗手段,读起来也是让人觉得非常有趣,比如说狂犬病:散发着鱼腥味的糖果,掉落在森林,兔子们当心!前方狐狸出没。养狗的人都知道,每年都需要给狗注射狂犬病疫苗。和其他犬类疫苗不同,狂犬病疫苗是强制性的,因为这不仅事关狗的健康,也是为了我们自身的安全。狂犬病对于犬类和人类来说,都是致命的疾病。在印度,每年约有三万人死于狂犬病,但波兰几乎没有受害者,因为兽医会给狗打疫苗,医生也会给未接种疫苗的狗咬伤的人注射疫苗。
在波兰,狐狸同样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当然,护士不可能追到森林里用注射器给它们打针,而是另有妙招:飞机投下成千上万个可食用疫苗,形似一颗颗硕大的糖果,散发着狐狸喜欢的鱼腥味。为什么要给狐狸投喂狂犬疫苗呢?因为它们是狂犬病病毒最主要的携带者,曾有过狐狸将狂犬病传染给狗甚至母牛的先例。
然而,有些专家认为这么做不对,因为狂犬病是狐狸在自然界中的天敌之一。如果接种疫苗,狐狸的数量会急剧上升,导致大量野兔和鸟类被捕食而亡。到底怎么做合适呢?是否应该给狐狸投喂疫苗?如果你觉得应该,那么你适合做一名兽医;如果你觉得不应该,或许你能成为一名称职的生态学家;如果你难以抉择,那还是物色其他职业吧。
好了,今天的课程差不多到这里,同学们别忘了自己去读一读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看待疾病,同时找一找作者在描写哪些疾病的时候用了类比的手法,用我们上面那张气泡图,自己也写一写。往期经典推荐:书香校园在线和三叶草故事家族联合推出的“书香少年,知识战疫”线上讲座活动已经结束,相关详情可以点击以下链接进行收听:
精彩回顾
“书香少年知识战疫”线上主题阅读系列讲座——认识微生物
精彩回顾
“书香少年知识战疫”线上主题阅读系列讲座——做好防护
精彩回顾
“书香少年知识战疫”线上主题阅读系列讲座——生病是怎么回事
精彩回顾
“书香少年知识战疫”线上主题阅读系列讲座——体内的战争
精彩回顾
“书香少年知识战疫”线上主题阅读系列讲座——抗“疫”的历史
精彩回顾
“书香少年知识战疫”线上主题阅读系列讲座——如果没有病毒
精彩回顾
“书香少年知识战疫”线上主题阅读系列讲座——病毒的秘密
征稿活动
少年战疫主题创作大赛征稿活动正在进行时,欢迎各位中小学生来稿,收稿邮箱为:enquiry
boya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