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
天气逐渐转热,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传染病进入高发期,那么这两种病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没有预防的方法?接下来让我们共同了解一下这两种传染病的区别,以便更好地做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颊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的区别
病程表现
1.口腔、喉咙、舌下等部位起1~2mm的疱疹溃疡;
2.突然高热,可出现惊厥。体温一般在37.7℃~40℃;
3.咽痛,疼痛到可使孩子流口水、拒食;
4.发病时常有呕吐或头痛,少数患儿有腹痛。
注意隔离
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和手足口病的法定隔离时间是一样的,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同时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生活中如何预防
1.不和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有亲密接触,疱疹性咽峡炎主要通过粪-口和呼吸道传播;2.家长尽量不要亲吻幼儿,不共用餐具,不用嘴吹凉幼儿的食物;3.注意卫生,培养幼儿勤洗手的好习惯;
4.不去人多的地方,尽量少接触游乐设施,杜绝在外就餐;
5.提醒幼儿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6.勤通风,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7.保证幼儿睡眠充足,增强幼儿免疫力。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手足口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一般有三到五天的潜伏期,它的主要特征是在手、足、口、臀部出现皮疹;?之后患儿可能会出现高热或低热伴出疹,主要在口腔两侧出现黏膜疱疹,同时伴有头痛,咳嗽,流涕等症状;?后期出现溃疡,孩子感觉口腔疼痛,也不愿意吃饭。另外在他的手、足、口还有臀部出现小的皮疹有些是疱疹,部分含有疱疹液。
手足口病高发的诱因
1.缺乏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对环境清洁的忽视。
3.人员密集场所增加染病风险。
4.小朋友的抵抗力普遍比较差
手足口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配合要求
1.请家长们做到避免带幼儿去人多的公共场合、保持室内外卫生清洁、对幼儿的用品勤消毒等。
2.请家长对幼儿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3.引导幼儿每日来园必须在保健医生处晨检后方可进班,同时离园后加强对幼儿的观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4.若发现医院治疗,请自行在家观察,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染。
5.若确诊为传染病,请第一时间告知班主任老师。同时需在家隔离观察,手足口病幼儿至少隔离至发病后14天,医院医医院开返校证明方可回园。疱疹性咽峡炎医院复查,返园随带复查就诊记录,不必开具返园证明。
幼儿园温馨提示
虽然病毒很可怕,但是只要严格做到勤洗手,勤消毒,勤锻炼,少扎堆聚集。如发现不适,要早确诊,早治疗,早隔离,及时与老师交流情况,就能防患于未然!让我们一起为孩子撑起健康的保护伞,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扫码